近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申遗,《世界遗产名录》又添一位中国成员。“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历经700多年发展变迁。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中轴线逐渐向北向南延伸拓展。其中,南中轴丰台段全长10公里(占南中轴总长度的87%),是拓展大国首都功能、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承载空间。
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北京先后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中轴线两次向北延伸,并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2004年,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市规划委提出将北京中轴线向南伸展,这条向南延伸的中轴线被称作“南中轴”。它北起永定门,南至南五环,经过木樨园、大红门、南苑等地区。这里曾是北京最大的湿地,湖沼众多、水草丰美,不仅是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皇家猎场,还是元、明、清三代北京最大的皇家苑囿。此外,这里也是京南军事重地,佟麟阁和赵登禹两位民族英烈在这里壮烈殉国。
南中轴还是中国航空、航天两大事业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第一座飞机场、第一所航空学校、第一家飞机修造厂和中国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等都在这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中轴一带的城市发展及人民生活日新月异。按照《南中轴地区规划(2020年—2035年)》,南中轴被定位为“大国首都功能的新兴承载区、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彰显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样板区、首都南部崛起的核心引领区和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示范区”,提出了“将南中轴地区建设成为生态轴、文化轴、发展轴”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其国家文化功能、国际交往功能两大核心功能和国际商务、生活服务、生态游憩三大支撑功能。
北京最大的皇家苑囿
在北京历史上,曾有一处能与“三山五园”相媲美的皇家苑囿,它分布在北京南中轴及延长线的东西两侧,这就是南苑。南苑地处永定河山前冲积扇中下部的地下水溢出带上,自古以来就是一片天然的湿地。这里地势低洼、泉源密布、清幽旷远、禽兽聚集,是古代北京地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皇家游猎场所。它自辽、金肇始,元代奠基,明代拓展,清中鼎盛直至清末衰败,先后经历了辽“捺钵”、金“春水”、元“飞放泊”、明“南海子”、清“南苑”五个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皇家苑囿文化底蕴。
辽、金:肇始——狩猎,逐步出现休闲巡幸功能
10世纪初,我国东北辽河上游的少数民族契丹族崛起,建立了辽王朝。契丹是源于东胡鲜卑族的一支游牧民族,善骑射。辽定南京(今北京)为陪都之后,并没有改变契丹族以游牧、狩猎和捕鱼为业的生活习俗,尚保持“四季捺钵”制度。
11世纪初,女真族在东北地区崛起,建立了金王朝。金贞元元年(1153)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金代延续了辽代对南苑的使用,同时增加休闲巡幸的功能。每年春天,金章宗都到这一带进行捕鹅雁、网鱼等活动,时称“春水”。
元:奠基——真正成为供帝王飞放游猎的皇家禁苑
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东北营建大都。蒙古族历来重视骑射,为了满足皇族在冬春之际驰骋围场、纵放鹰隼的需要,在大都近郊湖沼处开辟了四处游猎场——“飞放泊”。“泊”指地势低洼,积水时汪洋若海的景貌。这四处“飞放泊”分别是下马飞放泊、柳林飞放泊、北城店飞放泊和黄堠店飞放泊。其中,下马飞放泊就在南苑一带,规模最大,离大都城较近,被形容为“下马即到”,并建有鹰坊和幄殿(可随时拆搭的帐屋形式的建筑)等。同时,规定“大都八百里以内捕兔有禁”,把这一带辟为帝王专属之地,从而使南苑真正成为元大都城南供帝王飞放游猎的一处皇家禁苑。
明:拓展——扩大猎场,增加农耕、养殖生产活动
元朝灭亡后,下马飞放泊基本荒废,直到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二年(1414)颁旨扩建才恢复生机。明朝廷驱逐在其周围居住的百姓,强占田地,使猎场增大了数十倍,并修筑围墙(土墙)一百二十多里,在围墙四周开辟了北红门、南红门、东红门、西红门四个海子门。南苑在明代称南海子,以秋景最为闻名。在历代文人墨客吟诵南海子秋天的佳作中,最著名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明代文坛领袖、大学士李东阳所作的《南囿秋风》。诗作引发了明英宗强烈的情感共鸣,钦点“南囿秋风”列入明代“燕京十景”。同元代相比,明朝时期的南海子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已不再是单一的狩猎和校武,还增加了农耕、养殖等生产活动。
清:鼎盛至衰败
明代后期,南海子内已有不少建筑坍塌,一派破败、凄凉景象。清朝入关后建都北京,更加重视骑射,把南海子作为皇家苑囿进行修葺和营建,并改称南苑。后经过清朝几代皇帝的精心营建、修葺、管理,南苑中湖沼如镜、林木葱茏、鹿鸣双柳、虎啸鹰台、百鸟翔集,与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园”遥相呼应。乾隆年间,将明朝旧衙门、新衙门两座提督官署改建成旧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新建了南红门行宫、团河行宫,每座行宫占地几十亩,有三四百间房。后来,由于八国联军的掠夺、焚毁及军阀拆除等,四大行宫遭到严重破坏,旧宫、新宫、南宫已片瓦无存,只留下地名。南苑在清中期达到鼎盛,为皇家第一园,《日下旧闻考》在“皇家苑囿”中将南苑排在第一位。乾隆晚期后,南苑再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但因政治需要,南苑依然发挥着围猎和演武的作用。同治元年(1862)后,南苑逐渐成了京师重要驻军之所。光绪二十八年(1902),慈禧太后下诏成立“南苑督办垦务局”,出售“龙票”,招佃垦荒种地。从此,南苑由皇家猎苑变成了权贵们的庄园,并开始招募农民。至此,南苑这座有近700年历史的皇家苑囿彻底消失了。
华北的军事重地
北京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南苑是北京的南大门,为军事要地,历代都有重兵驻守。实际上,作为皇家狩猎苑囿的南苑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练兵和阅兵。
清同治十二年(1873),清政府在南苑增设了神机营,这是清晚期创建的一支使用新式武器的禁卫军。神机营尽管装备了精良的洋枪洋炮,但士兵恶习严重,因而战斗力较差。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有感于清军战斗力的衰弱,决定仿西洋之法编练新军。戊戌变法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奏设武卫军。荣禄率中军坐镇南苑,节制各军。1901年,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人们也就把他的武卫右军改称“北洋新军”。北洋新军形成后,实际上取代了神机营。日俄战争爆发后,袁世凯建议在全国成立新军三十六镇,先在北洋成立六镇。其中,北洋陆军第六镇派驻南苑,并在此修筑驻兵营房。为适应驻扎的需要,1906年,京苑(北京至南苑)轻便铁道修筑,归军队管理,设有永定门、大红门、营市街(今南苑镇)等站,南苑的战略地位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
此后,袁世凯当政期间,李纯所部陆军第六师及张敬尧所部第三混成旅曾先后驻军南苑。
1937年7月,日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在南苑,日军出动4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中国军队阵地,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南苑战事告急。抗日英雄佟麟阁、赵登禹在此誓死坚守,壮烈殉国。
相关链接
正在逐步改观的南苑
在南苑由皇家猎苑变成了权贵们的庄园后,外州府县的贫苦农民听说这里招佃垦荒种地,便接连不断地逃难到此。由于这里的地主不收留携带家眷的长工,他们只好在野地里搭起小窝棚。后来,搬来的人多了,便形成了一个个自然村,这些村庄的居民大都是同乡。从此,南苑开始出现大批新的村落,以万字地为中心,形成了今南苑镇的雏形。
南苑镇因清末驻有重兵而形成,因建飞机场和飞机修造厂而发展壮大。京苑轻便铁道经此出入京城,使南苑战略地位更为重要。它的形成发展虽只有百余年的时间,但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创造了诸多“第一”,包括第一所航校、第一个航空基地等。南苑镇现存机构旧址较多,有南苑机场、北京兵营(陆军检阅使署)、昭忠祠纪念亭、日军飞机窝和碉堡等。南苑镇还有南苑医院、南苑中学、南苑公园、南苑电话局等。
南苑镇最初称作“南苑万字镇”,1937年9月至1948年冬,这里先后为伪大兴县政府、国民党大兴县政府驻地。1937年9月伪大兴县政府从大红门迁来其驻地时,名万字镇营市街(今新华街5号)。因此地居于南苑皇家园林中心地区,又紧邻南苑机场,而名南苑镇。1948年12月划归北平市管辖,设立南苑区。1958年撤销南苑区建制,南苑镇划归丰台区管辖。1949年至1958年,南苑镇一直是南苑区政府驻地。1954年南苑镇政府改为南苑镇办事处,1990年改为南苑街道办事处。
百年老镇南苑分布的多是小商贩、手工业者和农民集中居住的简陋平房,区域内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低收入家庭集中,房屋破败老化,公共设施陈旧落后。从2009年开始,丰台区政府采取政府主导、绿地置换、房屋安置、定向对接的方式对南苑镇棚户区实施改造,已建成南庭新苑南北区、阳光星苑、公园懿府、天悦壹号、金府大院等一大批住宅小区。南苑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面貌正在逐步改观。
来源:《丰台史话》、首都南中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