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产业体系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关键,也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新引擎。本文聚焦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加速推进全院制造模式转型,以3米直径运载火箭低温共底贮箱生产为代表的火箭关键产品取得突破,迈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
本报讯 3米直径低温共底贮箱,是支撑我国当前现役及新一代运载火箭高强密度发射需求的关键产品之一。与常规贮箱相比,共底贮箱受力更为复杂,对各部段焊前装配间隙、装配错缝及待焊区表面氧化层去除程度要求很高。
火箭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5车间孙世烜介绍,共底贮箱就是两个贮箱有一个共用的底,它在带来减重好处的同时,承受的载荷更多,所以对制造工艺和设备等要求很高——仅一个贮箱焊前准备及调整周期就要花费数天,而且其在焊接后校形工作量也很大,为了满足筒段纵缝焊毫米级的要求,往往需要多名操作人员协同配合才能完成。
因此,手工操作多、劳动强度大、生产周期长的问题已成为共底贮箱生产的主要短线瓶颈。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努力破除面临的各种障碍,将更多创新技术和加工工艺落实到生产制造中形成现实生产力,不断积聚发展新动能。为了更加从容应对未来需求,3米直径低温共底贮箱生产制造能力需要不断提升。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面对低温共底贮箱研制困境,在火箭院能力提升部的牵引下,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选择了自主创新之路:研制新的筒段纵缝焊接装备,实现标准筒段在贮箱总装型架上的工程应用,节省了贮箱焊前准备及调整周期6天;优化焊接工艺,将产品一次合格率提升到100%;引进激光清理装备,代替操作者手工刮削清理打磨作业,清理效率提升3倍……一系列措施,让共底贮箱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
目前,这些技术革新已在现役及新一代运载火箭生产中得到验证,实现生产周期缩减超过30%。随着生产能力的持续提升,未来更大直径的共底贮箱生产也将因此受益,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加扎实稳健。
据悉,3米直径运载火箭低温共底贮箱生产能力提升只是火箭院紧盯供需匹配难点、不断突破关键制造环节难点和不足的一个缩影。火箭院还以工艺技术自主研究项目为突破口,逐一攻克关键技术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致力牵引推动厂所单位打通制造过程中实现数字化的最后障碍,加速推进全院制造模式转型。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