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亿万中国人民都记得,日本投降的背后,有着多少国人的哀痛与血泪、多少英雄儿女的奋勇与牺牲。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9周年来临之际,让我们再次踏上卢沟桥,来到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回望那段充满硝烟的历史。
蓄谋已久的七七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了我国整个东北地区,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但其野心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将侵略矛头直指华北。
1936年6月和9月,日军在丰台镇制造了两起丰台事件,他们向中国军队肆意挑衅,无理扣押中方人员,并提出一系列不合理要求,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为避免事态扩大,只得步步退让,丰台兵营于是陷入日军之手。
日军占领丰台这一军事要地后,便将罪恶的魔爪伸向卢沟桥。卢沟桥处于交通咽喉地带,日军一旦占据卢沟桥,就会切断北平与外界的联系,从而使北平变成一座死城,日军便可借此吞并华北地区。可以说,日军发动事变是实施全面侵华战略的重要步骤,为此日本军方可谓是蓄谋已久。
1936年,日本全面走向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扩张之路。时任日本陆军最高指挥官的杉山元狂妄宣称,三个月就可以完全占领中国。1937年7月3日,时任关东军参谋长的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于是日军开始疯狂寻找挑起全面侵华战争的借口,1937年7月7日,这一借口出现了。
1937年7月7日19时30分,日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在回龙庙以卢沟桥作为假想攻击目标,进行军事演习。半夜23时,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给中国冀察军政当局打来电话,声称日军在收队点名时发现失踪一名士兵,要求到宛平城内进行搜查。宛平县长王冷斋急忙向金振中营长和警察局长了解情况,经查中国守军并无开枪之事。于是,王冷斋前往日本特务机关将情况说明,并拒绝日军进城搜查。日方蛮横无理,一定要进城搜查。5时,双方尚在交涉中,忽听得宛平城东门外枪声大作,日军首先向中国守军开枪,二十九军官兵被迫还击,七七事变就此爆发。
中国守军誓与阵地共存亡
7月8日下午,大批日军开到卢沟桥附近,占领了重要路口及铁路桥、回龙庙等地。中国守军从北线进攻,夺回铁路桥和回龙庙。9日,日军在宛平城、卢沟桥周围射击,守军奋力坚守。10日至11日,双方在卢沟桥、宛平城一带多次激战,日军进攻均被打退。
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大大出乎日本侵略者的意料。按照牟田口廉也和一木清直等人事先的预谋,事变一发生,中国政府就会妥协退让,平津随之唾手可得。在他们看来,中国驻军不堪一击,一旦打起仗来都会弃城逃跑,没想到会遇到如此猛烈地还击。面对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一时准备不足的日军便玩起了假和谈的把戏,企图以此补充兵源,扩大侵华战争。11日晚,中日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卢沟桥事件现地协定》,中方作出了让步:第二十九军代表向日军表示遗憾,处分负责官员,保证将来不发生类似事件;中国军队为避免与日本在丰台过于接近而惹事端,改以保安队在卢沟桥城厢及龙王庙维持治安;彻底取缔抗日团体。但这一切,并没有阻止日本扩大侵略的步伐。
在双方签订协定的当天,日本声称七七事变“完全是中国方面有计划的武装抗日”,中国方面“无接受和平谈判之诚意”,宣称日本政府已“下了重大决心”,决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向华北派兵。7月17日,日本政府决定动员40万兵力,妄图灭亡中国。
七七事变的爆发,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第二天,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与国民党达成谅解,接受国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共赴国难。同时,按照中央的指示和工作部署,中共北平市委立即召开会议部署抗战工作。当地居民也纷纷加入抗战的热潮中,老年人为部队当向导,给站岗的士兵送茶送饭;妇女们为战士们蒸馒头、烙饼、烧开水、洗衣被;长辛店工人把大批的铁轨、枕木、麻袋,赶运到前线,修筑工事……中共北平市委领导下的“民先队”、北平学联、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等抗日团体,纷纷组织各界人民抗敌后援会,发表声援二十九军抗战宣言:誓死反对日本武装侵略华北;拥护英勇抗战的二十九军保卫平津;立即驱逐日本驻屯军出中国;反对签订一切屈辱条约。
由于二十九军的坚决抵抗和全国抗战形势日趋高涨,尤其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不得不调整对日政策,由过去的一味妥协退让逐渐变得强硬起来。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提出“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7月27日拂晓,二十九军第一一O旅加炮兵一个营在何基沣旅长指挥下向驻丰台的日军营地发起猛攻,至中午时分,已攻下丰台的大部分,并占领丰台镇。到了下午,日军的增援部队赶到,兵力对比顿时发生逆转,中国守军力不能支,只好撤出,丰台得而复失。在此前,日军已下达对二十九军的总攻命令。
7月28日,日军铃木混成旅配合酒井独立旅团3000余人,向南苑总攻。中国军民英勇抵抗,二十九军副军长兼教导团团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在前线指挥作战,最后壮烈殉国。30日下午2时,日本侵略者扶持的伪北平地方维持委员会成立。至此,北平沦陷。同日,天津也被日军完全占领。
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危机的顶点,也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中国军民在这场斗争中,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显示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共产党人冲在卢沟桥头
1986年,一位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二一七团副团长的老共产党员周树一写了一篇文章,叫《共产党员沈忠明打响抗日第一枪》。这篇文章向世人揭示了这样一段事实,即在卢沟桥头的殊死战斗中,在抗日正面战场的第一线,也有共产党人的身影,也洒下了共产党人的鲜血。
沈忠明,1933年投奔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后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一O旅二九一团。1936年8月经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周树一介绍秘密加入共产党。1937年7月初,沈忠明奉命驻防卢沟桥畔永定河东岸的回龙庙。7月8日黎明时分,日军出动四百多人的联队并配有重火力、山炮四门,企图包围回龙庙,抢占卢沟桥。沈忠明排长与十一连的李岑排长奋力抵抗。当时,中国守军只有六七十人的兵力,装备仅机枪、七十条步枪。尽管如此,中国守军将士仍同仇敌忾,打起仗来勇猛异常,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伤亡惨重。沈忠明虽身受重伤,但仍在指挥战斗。敌人几次冲到中国守军阵前,双方展开近距离格斗,沈忠明忍痛与敌人拼杀,壮烈殉国,年仅27岁。
在卢沟桥抗战过程中,英勇杀敌、冲在前列的共产党人并不仅沈忠明一人。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相关负责人统计,在卢沟桥抗战时期,二十九军内的共产党员有数十人,他们有的受党组织派遣,在二十九军内部做抗战政策宣传和争取工作;有的则是在党的抗日路线的感召下,革命理想与信念愈发坚定,被发展为中共党员。
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面对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北方局:“应该从学生中或其他同志中调出同二十九军的官兵有关系的去同他们接近,坚持地向他们作抗日的宣传鼓动。”宋哲元在日本和蒋介石政权的夹缝中图生存,在苦撑华北危局之中想到了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他派刘子青到延安与我党秘密接洽,中共中央、毛泽东对此非常重视。毛泽东亲笔给宋哲元回信,对他的抗日态度表示赞赏。同时派张经武作为联络代表去宋哲元处,并派华北联络局负责人张友渔以北大教授身份到二十九军开展工作。此后,党组织与二十九军中许多高级将领分别建立了秘密联系,在军中做了大量抗日统一战线的工作。这些工作对于争取二十九军转向抗日起到了重大作用。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更是旗帜鲜明地表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的决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全国,提出“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以七七事变为起点的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定意义的民主革命,与抗战胜利后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统一的中国的前途分不开。
(来源:丰台史话)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对外开放。经30多年的持续发展,抗战馆现已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