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新学期伊始正值夏秋换季,不仅早晚温差较大,各种传染病也开始蠢蠢欲动——学校是人员密集场所,孩童抵抗力较弱,稍有不慎便会中招。此外,由于许多孩子生活和饮食习惯发生改变,短时间无法适应等原因,“开学季”也很容易变成“生病季”。以下是一份实用健康指南,请大家查收。
学生
规律作息 早睡早起
同学应及时调整生物钟,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逐渐回到正常的作息模式(幼托儿童和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至少10小时,初中生至少9小时)。同时,大家也应制定作息计划,包括每天起床、用餐、学习、娱乐和睡觉时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均衡营养 合理膳食
进食要规律,一日三餐进食时间相对固定,不暴饮暴食;饮食要营养均衡,食物种类要多样化,荤素搭配。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奶类和豆制品,不吃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和水产品,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
加强防护 预防疾病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病菌。若出现身体不适,一定要及时报告老师和家长,避免带病上课。
此外,在疾病流行季节应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一旦进入人员密集场所时,应科学佩戴口罩。
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
每天进行适量体育活动,合理安排起居,增强体质,保持健康体重,提高免疫力。
调整心态 积极面对
暑期结束,重返校园,心理上的不适、焦虑在所难免。大家可以鼓励自己多想想开心的事情,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内心愉悦感,让自己精神饱满地迈进新学期。
家长
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精神状态和健康状况,若孩子出现“开学综合征”,应保持平常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避免将自己的焦虑紧张情绪传递给孩子,加重孩子的情绪负担。同时,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调整作息,建立生活的规律性。当孩子症状较重,比如这些症状影响了孩子日常活动、社交等,或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两周),则需要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此外,若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就医、居家休息,不带病上学。
在饮食方面,家长应多注意食品卫生,彻底清洗水果和蔬菜;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再次食用前,加热要彻底;帮助孩子均衡膳食,提醒孩子多饮水。
不仅如此,家长也要保证居室环境清洁,衣被、用具要勤洗勤换,做好通风(每日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引导孩子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
学校
学校要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制度,应按要求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和报告等制度,发现学生有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症状时及时联系家长,明确诊断后按医嘱积极治疗,避免带病参加集体活动和进入公共场所;出现疑似或临床诊断的传染病病例的班级应加强症状监测、病例管理、消毒、通风等措施。
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通过健康课、主题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加强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合理就医等核心知识传播,引导师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勤洗手、常通风、咳嗽礼仪、清洁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北京、健康中国)
健康多一点
如何护理患传染病的孩子?
当孩子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症状时,应当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清淡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
家长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孩子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咳嗽、发生皮疹、病情反复,要及时就医。
当家长照顾、陪同就医时,要做好孩子及自身的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所有家庭成员与患儿密切接触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并做好个人防护,近距离接触和照顾孩子时,应戴口罩;直接接触患儿后,或处理患儿使用过的物品、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清洁剂洗手或者使用消毒剂消毒双手。
家中有多个孩子,其中一个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尽可能相对固定1名家庭成员照顾患儿并注意加强个人防护,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未感染的孩子,应尽量减少与患儿的接触。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