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自谦)“感觉自己像纽带或者桥梁吧!”当被问及在房山区蒲洼乡的工作感受时,丰台区挂职干部伍先众这样说道。从初到时震撼于天灾无情,到开会研讨丰台区帮扶项目至深夜,再到主动当起“快递小哥”将蒲洼特色农产品送上丰台百姓的餐桌……一年多以来,蒲洼乡大大小小的村子都留下了伍先众的身影,作为挂职干部的他就像纽带一样,联结起了丰台与房山山水相依的深厚情谊。
对口支援 按下灾后重建 “加速键”
蒲洼乡,地处房山区西南部,下辖8个行政村,乡域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343亩,常住人口2000余人。2023年7月,北京市遭遇“23·7”特大暴雨灾害,蒲洼乡也成为此次受灾的重灾区。丰台区主动上前、守望相助,与房山区蒲洼乡、石楼镇建立了结对关系。9月份,丰台区干部伍先众来到蒲洼乡,挂职开展支援灾后重建结对帮扶工作。
“到蒲洼乡后,我们立即再次对下辖的8个行政村进行走访调研,当时的感觉是满目疮痍。”谈及刚到蒲洼乡时的情景,伍先众依然有些沉重——当地刚刚繁育的4000箱中华蜜蜂被冲毁了2000箱,不少道路、房屋被暴雨冲毁,村民的生活生产亟待救助和支持。
为了加快推进重建项目,伍先众积极沟通协调北京丰台综合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丰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市曙晨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单位,交流蒲洼灾后重建项目需求。同时,他还参与蒲洼乡党委、乡政府对乡内工作的研究决策,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面提升蒲洼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下转04版) (上接01版)
消费帮扶 特色农产品现身新发地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蒲洼乡鱼斗泉村的柴鸡蛋是特色农产品,但由于蒲洼乡距离市区120公里,产品虽好却难以“出圈”。得知这一情况后,伍先众主动在朋友圈等渠道为柴鸡蛋做宣传、找销路。考虑灾后路况运输不便,为节约中间成本,确保采销顺畅,他还当起了“快递小哥”,利用周末下山回城的机会,协助运输鸡蛋并免费送货上门。
有一次装鸡蛋时,村民刘大爷给伍先众送来了蔬菜,他付钱时,刘大爷却坚决不收:“这些都是自家种的,你们帮大伙卖了那么多鸡蛋,送菜也是我们的心意。”村民淳朴的话语,令伍先众暖心的同时,也更坚定了他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扎实推进结对协作工作的决心。
伍先众积极联络助农产品销售与丰台区企事业单位集体采购事宜,发挥新发地市场、消费帮扶中心等农产品流通优势。今年1月,来自蒲洼乡的特色农产品在新发地第二届年货大集亮相,中华蜂蜜、柴鸡蛋等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众多消费者选购。截至挂职结束时,他累计帮销蜂蜜约十万元、鸡蛋约三万元、走地鸡约一万元、黄芩茶约两千元,不仅为蒲洼乡的特色农产品打开了销路,也丰富了丰台区百姓的餐桌。
产业协作 “甜蜜事业”助力乡村振兴
事实上,如何依托结对帮扶机制,发挥丰台资源、产业优势引进资源,走出一条乡村振兴、村民致富的新路,一直是“新蒲洼人”伍先众工作的重点。
蒲洼乡林木覆盖率67.7%,林木绿化率87.2%,且蜜源植物较为丰富,有华北地区少有的中华蜜蜂种群,当地人将养蜂称为“甜蜜事业”。因此,在产业帮扶方面,确定了建设“中华蜂”之乡、“高山森林度假区”两大产业发展项目作为长期帮扶需求。
伍先众积极对接丰台区国资委、丰台区文旅局实地考察东村星空露营地项目,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助力蒲洼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经过深入分析、研判当地的受灾情况,与各村对接实际需求,伍先众和同事们先后完成了农产品销售驿站、智慧蜂场设备车间、东村平急两用紧急避险场三个帮扶项目清单的制定,积极推动项目获批立项和开工建设。目前,农产品销售驿站、智慧蜂场设备车间已完成重建,并在智能升级、硬件基础、特征发掘、文旅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蒲洼乡的支援帮扶与在街道的工作相比有着不同的挑战和动力,这次深入一线挂职锻炼学习的机会让我收获颇丰。希望未来还能在丰台区支援房山区的工作中贡献自己更多的力量。”伍先众说。据了解,目前新一批丰台挂职干部已前往蒲洼乡和石楼镇报到。未来,这些挂职干部将开展多元化协作与帮扶,进一步释放结对协作的乘法效应,助力两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