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关于艾滋病,人们有很多认知误区,比如“和艾滋病患者共用马桶和泳池,就会感染艾滋病”“只有性接触才会传播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我们整理了一些常见的错误观念,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艾滋病,只有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预防。
艾滋病可能被治愈?
目前尚无艾滋病的根本治愈方法,但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毒,使患者可以过上相对健康的生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
科学家在不断努力,希望最终能够找到治愈艾滋病的方法。重要的是,早期诊断、及时接受治疗以及持续监测对于控制和管理HIV及艾滋病非常关键。
共用马桶和泳池感染风险大?
HIV不会通过普通的社交接触、空气、水源、食物、马桶或游泳池传播。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行为、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因此,与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一起使用公共设施不会增加感染风险。
虽然一般社交接触不会导致HIV感染,但仍然需要保持基本的卫生习惯,如经常洗手,以预防其他疾病的传播。了解HIV的传播方式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并促进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包容。
HIV检测不存在“窗口期”?
HIV检测的“窗口期”是指感染HIV后,病毒进入体内但尚未在血液中产生足够数量的抗体,以至于不能被标准HIV抗体检测方法检测出来。
为降低假阴性结果的风险,有时需要使用其他HIV检测方法,如核酸检测或抗原抗体组合检测。这些检测方法可以在感染后的较早阶段检测到HIV,减少“窗口期”的影响。
如果担心自己可能已经感染HIV,建议咨询医疗专业人士——他们可以提供合适的测试建议,以确保获得准确的测试结果。
只有性接触才会传播HIV?
HIV可以通过多种其他方式传播,性接触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以下是一些HIV传播途径。
性行为:HIV可以通过不安全的性行为传播。无论是异性恋、同性恋还是双性恋,任何人都可能感染HIV。
共用注射器:使用感染HIV人员的注射器或针头进行毒品注射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可以导致HIV传播。不仅限于吸毒者,医疗操作中的注射器共用或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也可能导致HIV传播。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HIV时,可以通过怀孕、分娩或母乳喂养将病毒传播给婴儿。然而,通过接受适当的医疗护理、抗病毒治疗和母婴预防措施,可以显著减少这种传播的风险。
血液和血液制品:接触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如未经消毒的注射器、输血或血制品不合格等,也可能导致HIV传播。
一旦感染HIV 就注定发展成艾滋病?
不是每个HIV感染者都会发展成艾滋病。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循医疗建议和监测免疫系统功能都可以帮助患者延缓或避免进展到艾滋病阶段。
HIV感染的三个阶段:
急性感染期:HIV急性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咽痛、恶心、关节痛等症状,持续1~3周不等。这时HIV抗体尚为阴性,通常称为“窗口期”,大约在感染10天后可以检测出HIV核酸。这时,这些症状往往被忽视或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有过此类情况的高危人群需要尽快进行HIV相关检测。
无症状期:在急性感染期以后,许多HIV感染者也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这被称为无症状期。在此期间,病毒持续破坏免疫功能,但可能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
艾滋病期:如果未接受治疗,HIV感染最终可能会发展成艾滋病。艾滋病是免疫系统功能受损严重的状态,患者容易感染严重的疾病和恶性肿瘤。
当然,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和病毒反应都不同,有些人可能在多年后才发展成艾滋病,而其他人可能在感染后相对快速地发展成艾滋病。因此,时间跨度因人而异。
(丰台疾控、科普中国)
健康多一点
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虽然艾滋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做好自我防范胜过打疫苗。大家要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任。
树立文明健康生活理念和方式,遵守性道德,固定性伴侣,保持一对一忠诚的性关系;婚前要进行艾滋病检测,如果检查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应及时告知结婚对象,并采取预防措施;如患有性病,要到正规医院积极规范检查和治疗,直到彻底治愈。
如有文眉、打耳洞、拔牙等需求,一定要到正规机构,避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
远离毒品,如果已不幸染上毒瘾,要积极戒除。
育龄妇女在孕早期要尽早进行艾滋病检测,如发现感染病毒,要在医生指导下开展抗病毒治疗、安全助产,并在婴儿出生后及时规范治疗。
(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