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冬季天气转冷,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却有补冬的习俗。从中医角度来看,冬季养生至关重要,只有顺应气温变化,采取正确的养生方法,才能“治未病”,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气温骤降
如何预防呼吸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气温骤降可能诱发呼吸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医可用以下方法预防(对食疗方或者代茶饮过敏者,慎用)。
●注意日常起居方面的基础调护
大家要及时添衣保暖,避免风寒入侵;规律生活,避免劳累、熬夜;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等。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维持常规治疗,避免突然停药;血压要维持在合理水平,不要过高或者过低。
●用中医药食疗或者代茶饮的方法来提高机体抵抗力
预防呼吸道疾病,推荐食疗方“四白粥”,即用百合、山药、莲子肉、白米煮粥。百合养阴润肺,山药健脾益肾,莲子肉补脾养心,白米健脾养胃,该方能够补气、润肺、健脾,能够固本培元,增强人体正气,抵抗邪气入侵。但是,糖尿病患者切勿过食粥类,避免血糖升高。易感风寒者可用党参、沙参等作为代茶饮服用。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可用“荷叶山楂饮”,即用荷叶、山楂、陈皮泡水或者煲粥,该方能够祛湿化痰、健脾理气。
此外,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也是预防的关键。例如,每日摄入充足的水分;摄入适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肉蛋奶等优质蛋白的摄入;坚持清淡饮食,避免生冷油腻;适当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轻中强度的运动。
冬季常见的消化问题调理
寒冷刺激可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肌肉、关节的疼痛,女性可能会痛经或月经不调;二是对脾胃功能造成影响,人们可能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例如腹痛、胃痛、肠鸣、大便稀溏,或影响食欲、食少腹胀等。
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中医药有很多具有特色且实用的技术和方法。例如,脾胃虚弱、虚寒的人,如果吹了凉风后感觉上腹部不舒服,可以用两三片生姜切成姜丝,再加上几枚红枣煮水服用,缓解胃脘部的不适。
另外,人们还可尝试穴位按摩。内关穴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处。按揉内关穴可理气止痛,缓解腹部胀满、恶心等症状。
冬季运动 注意保暖
立冬以后,气温下降,大家运动时应注意几点:
保暖防寒。人在出汗时尤其容易受凉,导致感冒。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时间上,宜在阳光充足、风力较小的时候进行户外运动;地点上,如果天气不好,也可选择在室内进行运动。
控制运动的强度。运动时间在30~40分钟,身体微微出汗为宜。中老年人特别是有重大慢性疾病时,不适合高强度运动。
注意安全。冬季路面可能有冰雪或湿滑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老年人应注意防止跌倒。
怕冷人群的养生保健
特别怕冷的人,往往常见于女士、老年人或产后、病后的人。对于这些人,推荐几个小方法。
坚持运动: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让身体通过肌肉的运动产生温热感。
做穴位按摩:手掌有几个穴位,一是劳宫穴,二是鱼际穴。有一个自我按摩的方式大家可以学——把两个手掌对接起来,自我旋转,可能不到十下,身体就会产生一种热感,从而促进血液循环。
做热盐包:可以在家里做热的盐包,选用艾叶、桂枝、花椒、吴茱萸,加点粗盐,用布包裹后用微波炉或隔水蒸,加热之后敷在身体经常怕冷的地方,例如颈椎、腹部。
泡脚:如果老人有泡脚的习惯,也可以用中药泡脚——用艾叶、桂枝、牛膝、桑枝等煮水后泡脚。注意,水温要控制在40~42摄氏度,泡脚的时间不超15分钟。(健康中国)
健康多一点
适合冬季进补的食疗方法
进补要因时制宜。冬季寒冷,人体阳气内敛,宜采用温补的方法,例如传统中医药膳——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可补血养血,生姜可温中散寒,羊肉有补益脾肾的作用。如果再加入黄芪或人参,则可增强补气的效果。如果考虑到年纪大了,也有肝肾亏虚,大家可根据个人体质,适量加入枸杞子、红枣。
膏方使用指南
膏方中的很多药材都有滋补作用,可以调和气血阴阳、增强体质、补益五脏。对于稳定期的慢性疾病患者,还能扶正祛邪,帮助身体康复。
哪些人适合吃膏方?
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脏器功能会慢慢衰退,服用膏方能够延缓衰老带来的一些身体不适。
亚健康人群
亚健康人群存在一些身心不适的状态,对社会和自然的适应能力下降。服用膏方能调整机体的平衡状态,延缓疾病的发生。
慢性虚损性疾病患者
中医认为,该人群多处于寒热错杂状态,以及气血特别不足的状态,如果能够在治病的同时服用膏方的话,能够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
病后或术后的患者
该人群的机体属于减退或抑制的功能状态,如果服用膏方,也能快速帮助身体康复。
(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