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朱明威 郭京威 李云聪 刘路 贾淼)近日,北京地铁3号线一期、12号线及昌平线南延(含剩余段及朱房北站)三条城市轨道交通新线路正式开通试运营,新增运营里程约43公里。至此,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879公里,长度居全国首位。新线路的投入使用,可实现与多条南北向轨道交通线路的连通,补充北京中心城区东西向轨道交通廊道,同时也为多个成熟居住区提供了更便利的公共交通选择。在其中,不乏丰台企业的“黑科技”助力。
中国通号
灵活编组打造全自动跨线运行新体验
地铁12号线西起四季青,东至东坝北,全长29.6千米,是北京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其配备了中国通号城交公司自主研发的最高自动化等级(GoA4级)的全自动运行信号系统,可实现列车从自动唤醒、出库、正线运行、进站停车、站台发车、回库等全部正常运营场景和应急/故障场景下的全自动运行,全程无需人工干预,提高运营安全性、可靠性的同时降低了运营全生命周期成本。
城交公司还成功将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与综合监控系统(ISCS)深度整合,打造出先进的行车综合自动化系统(TIAS)。该系统有效解决了各专业间信息孤岛的问题,提供了一套全面的运营信息综合操作显示平台,不仅实现了全自动运行,还支持高密度、大容量的信息共享,满足了高可用性的多专业联动控制需求,从而有效保障系统高效运行。
地铁12号线是国内率先具备全自动联挂解编功能的线路,解决了不同运营时段和阶段客流不均衡的难题。信号系统在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基础上,叠加全自动联挂解编功能,实现列车无需人工介入全过程快速联挂及解编,联挂时间控制在25秒以内。
联挂解编技术的应用,使该线路可根据不同时段、不同空间的客流情况,在线动态调整列车编组,从而科学地匹配运力需求和客流。平峰时段客流较少时,可采用4编组小间隔运营,降低列车能耗的同时,提高服务频率,减少乘客乘车等待时间;高峰时段客流较大,采用4+4编组联挂运行,保证线路运力水平,实现运营的绿色低碳、灵活高效。
城市轨道交通通常采用单线运营模式,然而地铁12号线率先引入基于全自动运行的互联互通技术,使12号线与3号线之间的列车无缝跨线运营成为可能。由于两线车辆段位于同一地点,互联互通技术使两线车辆资源得以共享,两线可根据客流情况,灵活配属列车。未来,正线还可实现载客跨线运营,为乘客提供“换线不换车”的便捷体验,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优化乘客出行体验。
交控科技
多项创新技术与模式加持新线路
昌平线南延采用了交控科技倒切备用ZC机柜的方式进行动车调试,既保障了运营稳定,又提升了调试效率。例如,蓟门桥集中区仅用12个点(28条进路)完成贯通调试,便具备了升级条件。此外,蓟门桥段调试涉及联锁区重划,需将既有设备倒切至新段。为避免每晚复杂施工,项目采用倒切开关法,并安装双套轨旁计轴、信号机,分别由新开段和运营段控制,有效解决了频繁倒切问题。
该线路还完成了交控科技信号系统湿轨模式功能的投用与既有软件的优化升级,开创行业先河。湿轨模式作为特殊天气(雨、雪、潮湿)下的异常工况列车控制模式,可基本根除列车空转、打滑、冲欠标情况,极大提升乘客出行舒适度与体验感,增强了特殊天气运行适配性。同时,它优化了既有信号系统整体性能,让出行更安全、高效、准点。
地铁3号线、12号线应用了交控科技的智能障碍物检测系统(TIDS)。该系统融合多传感器前沿技术,巧妙集成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尖端设备,深度整合各传感器优势,实现列车运行前方环境的全方位、高精度敏锐感知,最大检测距离能达到300米以外,且测距精度高,成为列车安全运行的“智慧守护者”。
此外,地铁12号线还应用了交控科技提供的站台门控制系统和间隙探测控制系统。站台门控制系统深度融入全自动运营场景当中,通过采用安全计算机平台技术,实现在全自动运行模式下,根据运营列车编组情况,站台门控制系统可实现准确同步开关,达到了全国领先的SIL4标准,显著提升了安全性与运营效率。这一成就标志着交控科技在站台门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将其传统优势领域拓展至新领域。间隙探测控制系统采用了高性能的固态激光雷达,基于飞行时间(TOF)原理,通过精确测量激光脉冲的反射时间来获取高精度的距离信息。在站台屏蔽门上安装此固态激光雷达后,系统能够自动且精准地检测到厘米级的异物,一旦有异物遮挡激光光束,系统会立即触发报警。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首个SIL4级间隙探测系统的工程化应用,有力支撑了全自动运行系统及灵活编组运营模式的应用,为乘客的安全出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