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14日北京开始降温,比前一天降温10摄氏度左右。3月15日24点北京停止供暖,3月16日刚好是3月3日以来气温最低的一天,最低零下1摄氏度。停止供暖气叠加降温,这双重变量让脑卒中的风险增加了。建议有老人的家庭,多开几天空调,保持室内温度平稳过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常常关注饮食、运动对健康的影响,却容易忽略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因素——气温,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心脑血管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脑卒中(中风)就与气温变化紧密相连。本周北京停暖与降温两因素共同作用,室内外温度波动较大,可能对脑血管病患者产生以下影响及风险,需特别注意预防措施。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它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前者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后者则是因为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造成脑组织损伤。一旦发生脑卒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严重的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在气温变化较大的时期,尤其是停暖后,我们更应重视脑卒中的预防,以降低患病风险。
气温变化为何会增加脑卒中风险
1.血管的“热胀冷缩”
人体的血管就像水管一样,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热胀冷缩”。当气温骤降时,血管会急剧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血压的突然升高会给脑血管带来巨大的压力,容易使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发出血性脑卒中。同时,血管收缩还会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相反,当气温突然升高时,血管会扩张,血压会有所下降,但如果血压下降过快或过低,也会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2.人体生理机能的应激反应
寒冷的刺激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此外,为了减少热量散失,人体还会收缩外周血管,这进一步增加了心脏和血管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本身就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就更容易诱发脑卒中。而在炎热的天气里,人体出汗较多,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同样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3.季节性变化与卒中发病规律
大量的研究表明,脑卒中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寒冷的冬季和气温变化较大的春秋季节,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夏季。3月16日北京停止供暖叠加降温,室内外温度双重变化,大大增加了脑卒中的风险。这是因为在这些季节里,气温不稳定,忽冷忽热,人体的血管和生理机能难以适应,从而给脑卒中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生活实例:气温变化下的卒中危机
马大爷患有高血压多年,一直按时服药,病情控制得还算稳定。在一个初春的早晨,气温骤降,马大爷像往常一样早起去公园锻炼。刚出门,一阵寒风袭来,他不禁打了个寒战。在锻炼过程中,马大爷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右侧肢体无力,随后摔倒在地。周围的人赶紧拨打了120,将他送往医院。经过检查,马大爷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也就是缺血性脑卒中。幸好送医及时,经过积极的治疗,马大爷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还是留下了右侧肢体偏瘫的后遗症。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气温变化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即使平时病情稳定,在气温骤变时也不能掉以轻心。
脑卒中的预防与管理
1.加强保暖措施
及时增添衣物,根据天气变化调整穿着,尤其要注意头部、颈部、手部和脚部的保暖,可戴帽子、围巾、手套,穿厚袜子等。室内温度尽量保持在18—24℃,可使用空调、电暖器等辅助调节室温,避免因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引发脑血管病发作。
清晨起床时避免突然动作,建议清醒后静卧5分钟再缓慢起身,以减少血压波动。
2.保持水分与饮食调节
每日饮水量应充足(建议1500—2000毫升),尤其是晨起、睡前及运动前后饮用温水,降低血液黏稠度。
饮食以低盐、低脂为主,多摄入蔬菜、水果和杂粮,避免高热量滋补品加重血管负担。
3.健康监测与药物管理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指标,尤其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遵医嘱持续服药,不可擅自停药。
若出现头痛、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4.适度运动与情绪管理
选择天气晴朗、温度适宜的时段外出活动,如上午10点至下午3点。运动方式以舒缓的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运动时间不宜过长,每次30—60分钟为宜。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兴奋或焦虑,以免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5.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每晚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午可适当休息30—60分钟。
停暖气后,通过科学保暖、规律监测、合理饮食及药物管理,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病风险。尤其需要关注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及时应对气温变化带来的健康威胁。若出现异常症状,务必及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内科科室主任 张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