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蒲长廷)在超大城市治理的棋局中,如何精准落子,回应民生关切,考验着城市管理部门的智慧与担当。为此,丰台区给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通过“先锋办”“丰铃行动”“热线+网格”“民生项目池”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突破单一举措的局限,构建起从“问题发现”“快速响应”到“长效巩固”的治理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丰台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多维“触角”精准捕捉民生诉求
丰台区推出“热线+网格”机制,让网格巡查员的工作发生了显著变化。网格巡查员王硕对此深有体会,“以前我们主要负责主动巡查环境类和城市家具类问题,现在又多了热线诉求外部质检工作。”如今,她有了“热线诉求质检员”的新身份,每日都会收到区接诉即办中心生成的“外部质检清单”,上面标注着诉求内容、点位及办理情况。像发现消防通道堆物问题时,王硕就会依据清单,熟练地用手机拍下实地情况,精准定位、采集证据。丰台区建立“热线派单—网格核查—部门处置—回访反馈”闭环流程,确保问题当日核查反馈、限时办结。自机制运行后,丰台区城指中心网格巡查队已完成近300件问题核查,覆盖26个街镇11个类别。“热线中心还会依据巡查结果,对处置不力单位督促整改、追责。该模式还将持续深化,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区城指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热线+网格”的双向联动,让问题发现不再局限于群众的被动反馈,网格巡查员主动出击,对热线诉求中的即办类问题实地核查,实现了从“有诉才办”到“未诉先知”的转变。
(下转02版) (上接01版)
“先锋办”作为基层服务的“桥头堡”,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加敏锐。在六里桥街道,“六里星光”先锋办创新工作方式,每周设立“民意接待日”,社区工作人员、辖区共建单位、民警、党员和志愿者齐上阵,通过面对面交流、敲门行动与日常巡查,主动挖掘房屋渗漏、管道堵塞等潜在高频问题,收集居民对环境改造、养老服务的意见建议,据此建立“需求清单”与“问题台账”,将矛盾化解在投诉之前。实行该工作法后,丰台路口社区累计收集59条意见建议,现场解决45个问题,协调化解8个复杂问题。
“丰铃行动”高效破解急难愁盼
当问题被发现后,如何高效解决成为关键。丰台区通过“丰铃行动”和“挂铃预警—响铃补漏—解铃化解”三级响应机制,实现了对问题的精准处置。
“丰铃行动”聚焦全区层面的重难点问题,针对丰台交界区域的建筑垃圾治理这一长期存在的“顽疾”,由丰台区城管执法局牵头的“丰铃行动”城市管理专班,联合石景山、门头沟、房山、大兴区夜间联合执法,在交界区域设4处检查点,重点核查车辆准运证件、电子运单使用及密闭运输情况。首次行动,发现无准运证、未规范使用电子运单等违规问题9起,暂扣车辆9辆并立案溯源倒查。
各专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注重总结提炼可复制经验,推动“解决一个问题、完善一类机制”。
项目驱动夯实治理长效根基
如何防止问题反弹,实现基层治理的长效化,丰台区给出的答案是“民生项目池”,收集群众关注度高、反映集中的热点、疑难问题,以清单式管理明确责任,用项目化推进确保落实。2024年,丰台区推动443个民生项目100%落地。2025年首批发布的97个项目、1.3亿元资金投入,正是从群众“问题清单”中淬炼出的“治理清单”,每个项目都精确对准民生痛点。
据悉,2024年丰台区接诉即办受理群众诉求量较2023年降低5.45%,诉求量连续两年下降,“降量提质”成效显著;全年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也得到提升,尤其是解决率达到95.22%,较前一年提高了2.54个百分点。从问题发现的“未雨绸缪”,到问题解决的“雷厉风行”,再到长效巩固的“久久为功”,丰台区在接诉即办工作中实现了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