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八十八年前的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声划破夜空,日本侵略者悍然炮轰宛平城,全民族抗战的烽火由此点燃。卢沟桥,这座见证了八百年风雨的古桥,在1937年的那个夏夜,成为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象征;宛平城,弹痕累累的城墙至今仍在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无声地讲述着全民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壮烈史诗。佟麟阁、赵登禹等抗日将领的英勇牺牲,郑福来老人七十余年的义务讲解,无不彰显着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
历史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日的卢沟桥,石狮依旧静立,永定河水静静流淌,但那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呐喊仍回荡在耳畔。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在7月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回望那段峥嵘岁月,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铭记历史
宛平城墙上的弹坑不能填
追忆卢沟桥抗战的“活历史”郑福来
本报讯(特约记者 徐伟伦)历经800余载,卢沟桥依旧静卧于岁月长河之中,桥栏石狮或昂首怒目,或垂首凝思,似在守护山河,亦如追忆往昔。桥下,永定河水悠悠流淌,低声诉说着一段烽烟故事。伴着河水低吟,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巍然矗立,青灰色的城墙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厚重。
88年前,随着日本侵略者的一声枪响,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如今仍深嵌宛平城墙的密集枪眼、弹坑,正是这段历史最深沉的记忆。它们如同一座座丰碑,时刻警醒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在卢沟桥的西桥头,曾有一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向来访者讲述着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他的名字叫郑福来。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发动七七事变,那一年,他6岁。直至离世,日军的炮火、逃难的惨状、乡亲们的哭喊,都依旧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里。
“我家住在卢沟桥西,离那儿不足50米。那天晚上,震耳欲聋的炮弹声差不多响了一宿。头一天还跟我一起玩儿的小伙伴,当晚就被落在家门前的炮弹炸死了。”生前,每当回忆起那段痛苦的经历,郑福来的眼中总是充满悲愤。
那一夜,日军在未通知的情况下,于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后,日军悍然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起攻击,挑起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第29军官兵奋起抗击,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
1937年7月8日晨,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3营10连排长沈忠明跃出堑壕,站在掩体前伸出右手,制止日军进入警戒线。日军强行上前并开枪,沈忠明中弹当场牺牲,成为七七事变中已知牺牲的第一位中共地下党员,他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
当天,日军向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发起三次进攻。中国守军110旅旅长何基沣发出誓死“与桥共存亡”的命令,并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中国守军与日军浴血搏斗,没有子弹了,就抡起大刀,与日军展开肉搏战,两个排的80余位中国守军,最后全部战死在桥头阵地。
那一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并提出“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强大力量。
1937年7月28日,日本侵略者向驻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发起了猛烈攻击。在5个多小时的惨烈战斗中,中国守军伤亡2000余人,北平沦陷,无数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1937年9月22日,国共两党经过多轮谈判,正式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强大合力。
郑福来在烽火岁月中成长,共产党人不屈的斗争精神深深注入他的血液。18岁参加革命后,郑福来很快便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还以卢沟桥镇政府民政委员的身份前往天安门广场参加了1949年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两年后,郑福来出任卢沟桥镇的第一任镇长。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修复卢沟桥和宛平城。有人问宛平城墙上的弹坑要不要填,郑福来当即否定:“这是日本侵华战争留的罪证,不能填。”也正是因为当初他的这个决定,让这里的片片弹痕至今依旧清晰可见,时刻提醒后人,勿忘那段血泪交织的历史,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大家口中,郑福来就是卢沟桥抗战的“活历史”。退休后,他成为一名抗战历史的“义务讲解员”,一遍又一遍向来往的人们讲述着卢沟桥的故事。
“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这是咱们中华民族的精神……”1951年,美国友好人士、著名记者爱泼斯坦来卢沟桥参观,郑福来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向他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当地军民的抗争。从那之后,郑福来先后为70多个国家、数以万计的游客义务讲解卢沟桥的抗战往事。
2005年5月19日,一位来自日本的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在桥的中间,曾参与了日本侵华战争的他突然双膝跪地,面向西南默然垂首,为自己在侵华战争中的罪行向中国人民谢罪。
如今的宛平城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陈列着孔宪全连长的委任状、嵌满弹片的南苑枯木以及29军将士的斑驳大刀。这些文物无声诉说着:1937年7月7日,不仅是一个屈辱的日子,更是一个民族在血火中重生的起点,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2024年7月,郑福来因病去世。斯人已逝,其风长存。在郑福来多年的带动和培养下,宛平地区已形成一支由党员、居民、志愿者组成的义务讲解队,郑福来后代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过传承“红色宛平”基因的接力棒,在丰台区这片红色热土上,让红色故事流传得更广,让抗战精神感染更多人。正如郑福来生前所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原文刊载于《法治日报》)
缅怀先烈
佟麟阁:卢沟烽火铸忠魂
本报讯(特约记者 尹希宁 杨丽)北京市第十九中学高一学生张崔管融,小学时就成为佟麟阁纪念馆志愿讲解员。
1937年7月28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后派战机狂轰滥炸,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的佟麟阁收到撤回北平城的命令后,依然留在南苑战场与官兵坚守,后头部不幸被击中,壮烈殉国,时年45岁。
在佟麟阁纪念馆,很多人和张崔管融一样,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佟麟阁家属捐赠的大刀,那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的标志性装备。
1933年元旦,日军占领山海关。驻山西阳泉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奉命赴前线对日作战,于1933年3月9日受命接管长城喜峰口的防务,喜峰口战役揭开序幕。
根据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132师师长赵登禹后人赵瑞明的叙述,喜峰口战役血战10日,大刀队“血洗日军,全国皆知”。天津《益世报》在《喜峰口的英雄》一文中称“我们喜峰口的英雄是光着脚、露着头,使着中古时代的大刀”。
1937年,音乐家麦新创作了《大刀进行曲》,歌颂大刀队的英勇事迹。作家齐邦媛也曾在《巨流河》里赞扬过佟麟阁麾下的大刀队,“我那些年常常希望自己是个男孩,长大了也去从军,参加骑兵队,像第二十九军的大刀队那种兵……”
同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佟麟阁将军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官兵发出命令,凡有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
时至今日,像张崔管融这样的青少年志愿者仍能哼上两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尽管展陈台内,锈迹已爬上刀刃,但张崔管融说,那“是历史的痕迹,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
纪念馆老员工崔超英更爱讲述佟麟阁的生活片段,1933年退居香山后,他种地种菜,常将收获的水稻分送村民。其孙佟晓东听祖母回忆,佟麟阁还持续捐助香山慈幼院,因乐善好施被乡邻尊为“佟善人”。
在佟善人长眠多年后,他亲手移栽的两棵枣树依然葱绿。“现在还有枣,秋天来(这里)还能吃上呢。”崔超英说,距离枣树不远处,工作人员建起了农业园地,带领志愿者和参观者插下稻秧,定期养护。
1937年7月29日,佟麟阁的遗体被部下寻获后运回北平城内,夫人彭静智及其子女哭着收殓。为了躲避日本人,家人又将灵柩转移到雍和宫附近的柏林寺。寺院方丈冒险收留遗体,以佟麟阁母亲的姓为其立了灵位,并严守秘密,直到抗战胜利。
1946年7月,国民政府为佟麟阁将军举行国葬,将其灵柩从柏林寺移葬香山。1979年,佟麟阁将军被追认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北京市人民政府为其修墓立碑。2009年,佟麟阁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14年,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佟麟阁后人在每年清明和佟麟阁殉国日都会到香山祭扫,有时还在纪念馆讲解。志愿者们也学着佟麟阁后人的模样,接过讲述这段历史的接力棒。
张崔管融讲解从不照搬展板内容:“观众问倒过我,当晚我立刻查资料补课,要讲得既准确又生动。”
历史会铭记,后辈会铭记。北京如今3条以人名命名的街道中,佟麟阁路、赵登禹路铭记着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香山脚下的佟麟阁纪念馆,参观者络绎不绝,皆是为了不能忘却的历史。
(原文刊载于《中国青年报》)
赵登禹:抗日救国 是我军人天职
本报讯(特约记者 潘虹旭 姬强)“一把大刀,震慑敌胆”。抗日名将赵登禹在长城喜峰口,以大刀夜袭而威震敌寇。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点燃全民族抗战的烽火,他率部死守,在南苑保卫战中身先士卒,壮烈捐躯。
“抗日救国,是我军人天职。只有英勇杀敌、不怕牺牲,才能挽救祖国危亡……”
这段慷慨陈词,是1933年3月11日晚,中国第29军109旅旅长赵登禹在率领大刀队夜袭敌营前,所发出的决死动员令。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据东北,进而觊觎华北。1933年3月,日军进犯长城沿线地区,中国军队各部奋起抵抗,这就是著名的长城抗战。其中,29军奉命增援喜峰口等关隘阵地,赵登禹率109旅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面对日军飞机重炮,赵登禹率官兵奋勇抵抗。这位从小习武、16岁从军的山东汉子,早已练就一身胆魄,此刻为御外侮,更是把生死置之度外。
战斗中,一枚炮弹在他身旁爆炸,左腿被炸伤,鲜血汩汩而出。他撕下衣襟包扎,继续指挥作战。
29军装备简陋,一直重视白刃战训练,赵登禹决定以此出奇制胜。
3月11日夜,他亲率500名战士,携带大刀和手榴弹,奇袭日军营地。暗夜中,敌人万万没有料到中国军队从天而降,顿时一片大乱。此次夜袭歼灭日军数百人,炸毁火炮等大批装备,赵登禹和29军的大刀队一战成名。
喜峰口战役,迫使日寇退回长城以北,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鼓舞和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决心。这首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就是深受鼓舞的音乐家麦新所创作,很快广为传唱,大刀也成为抗战精神的重要象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日军不断增兵,7月27日对平津地区大举进攻,中国守军顽强抗击。此时已升任29军132师师长的赵登禹临危受命,担任了南苑地区的前线总指挥。他召集各部,再次发出誓言:“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
战斗打响后,赵登禹临危不惧,指挥部队和军训团学生展开殊死拼杀。抵抗之顽强,让骄横的敌人出乎意料,战况之惨烈,被日军用“噩梦”来形容。
在南苑保卫战中,赵登禹依旧身先士卒,多次率领敢死队员与敌人肉搏。就连敌方的战史,也不得不记录下了这位对手的英勇无畏。
7月28日,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中国守军在大量杀伤敌人后被迫撤退。在大红门一带,遭到日军围困,赵登禹率部冲杀突围,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9岁。
今天,在北京赵登禹路和赵登禹大街上,一派繁华与祥和。赵登禹学校里,孩子们正在认真学习。这是当年抗日英雄们梦寐以求的景象,他们的精神,也会永远激励后人。
(央视新闻)
丰台擎旗铸魂将抗战精神薪火相传
本报讯(记者 蒲长廷)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丰台依托辖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以遗迹守护、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等多元路径,推动抗战精神在当代生活中落地生根。即日起,丰台区将通过档案展览、管乐史诗、百姓宣讲、古籍今译等形式,让历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推动抗战精神在当代社会激荡回响。
守护历史
抗战文物、亲历者、宣讲员
讲述民族的苦难与坚韧
丰台现有21处抗战文物,构成了丰富的历史记忆矩阵。其中,卢沟桥、宛平城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这段历史中最具标志性的存在。赵登禹将军墓、南苑兵营司令部旧址则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此外,岱王庙等18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同样是这段抗战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它们如同历史的哨兵,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提醒着人们勿忘国耻,珍惜和平。
在这些凝固的历史坐标旁,“时代楷模”郑福来曾用70余年光阴书写流动的传承。1931年出生的他,亲身经历了卢沟桥事变的血火洗礼——日军炮弹在他家附近炸开的巨响、同胞遇难的惨状、军民奋起抵抗的身影,都深深烙印在他年少的记忆里。此后70余年,他义务在卢沟桥上为游客讲解抗战往事,无论风霜雨雪,始终用带着岁月质感的声音还原历史细节,让无数人在他的讲述中触摸到民族的苦难与坚韧。
2024年,郑福来溘然长逝,但传承的接力棒已交到后辈手中。他的孙女郑然与徒弟张妍接过重担,延续着这份精神坚守。郑然从祖父手中接过讲解稿,用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诠释历史;张妍则依托社区“行走的宛平”红色宣讲团平台,将抗战故事融入现代语境。她们像郑福来一样,在卢沟桥头、在校园课堂、在社区活动中,让那段不容遗忘的历史继续发声,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如今,在卢沟桥头,这份传承正汇聚成更磅礴的力量。“行走的宛平”红色宣讲团的旗帜下,越来越多的身影接过了郑福来的话筒,让红色故事走出桥头,融入街巷里弄。
这些宣讲者中,有土生土长的宛平人,带着对家乡历史的深情;有风华正茂的青年,用新媒体语言激活历史叙事。“行走的宛平”红色宣讲团宣讲员、宛平街道宛平城社区党委书记冯佳表示:“郑福来用一辈子证明,讲述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坚守。现在我们的接力,就是要让这种坚守长出新的根系——它扎在社区的日常里,长在孩子们的课本中,活在每个普通人的记忆深处。”
教育铸魂
“大刀操”劈出少年锋芒
十万师生共上“行走的思政课”
这学期末,佟麟阁学校的操场上,12名初一学生组成的方阵正操练大刀操,仿钢大刀在阳光下划出凛冽弧线,《大刀进行曲》的旋律与铿锵口令交织,将时光拉回烽火岁月。这套刀法由佟麟阁将军亲聘武术教官创编,曾在抗战中化作战士们抵御外侮的血肉长城。
如今,大刀操成为区级品牌课程。“操练时总能想起佟麟阁将军的身影,从中汲取勇往直前的力量。”学生刘婧萱说。学校还通过喜峰口研学、参观抗战博物馆等活动,让学生在挥刀劈砍与实地感悟中,触摸“大刀精神”。
丰台区凭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等,以及赵登禹学校、佟麟阁学校等以英烈命名的学校,积极探索抗战精神传承之路,以思政引领实现全员育人。“今年,我们将围绕抗战文化主题、历史文化主题推出研学路线,立足抗战主题行走的思政课路线,对征集的抗战主题精品课例和精彩活动进行线上推送。”丰台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还将以北京十八中为主体进行抗战主题革命歌曲的联唱。
记者从丰台区教委获悉,丰台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特色品牌,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发布11本实践手册,惠及十万师生。“红色文化”实践线路让学生走进革命遗址,2024年接待超3万人次。同时,建立“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共同体,与高校合作,确立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大师资”体系,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研讨、课例征集等活动,积累精品课例,建设资源库。目前,丰台区正在构建“全员育人”协调联动机制。通过组织思政教师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修改教学设计,让思政课“活起来”,并建立名师工作室,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各类纪念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爱国教育走进现场,浸润师生心灵。
精神传承
管乐史诗奏响卢沟烽火
古籍今译解码宛平文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丰台区推出多个精彩项目。从史料展览到文艺展演,从街巷宣讲到古籍新译,一场场文化活动正将历史的刻度,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坐标。
在丰台区档案馆的《铭记卢沟烽火》专题展上,120余张珍贵历史照片和档案,重现峥嵘岁月。7月8日即将开放的宛平会客厅专题展则以“烽火卢沟 硬气铸魂”为题,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再现丰台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壮烈历史。
丰台区还将组建“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及辖区红色资源、特色地标地,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村)、进校园、进军营、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网站开展宣讲活动;就在6月,“宛平记忆”讲堂走进赵登禹学校,北京市党史专家以“北平抗战十问”为线,为师生们还原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
文艺活动是此次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8月底,“大丰起兮 艺术丰台”主题原创作品集中展示将举办,涵盖文艺作品展演和书画摄影作品展览;同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音乐展示活动将通过音乐挖掘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展现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深情;9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场景式”“大思政课”活动将推出大型管乐史诗交响乐曲《卢沟桥》,以音乐形式重现历史记忆。
此外,《〈宛署杂记〉今译》将出版,通过古籍今译更新文化利用形式,为研究宛平历史文化提供新助力。这些活动从不同角度出发,让抗战精神在当代更好地传承延续。
评论
警钟长鸣 挺起民族脊梁
卢沟桥畔,警钟长鸣。神州大地,山河日新。今年是七七事变爆发88周年。今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为了抗击侵略,爱国将士铮铮铁骨战强敌,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赴国难。伟大抗战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照亮民族振兴、奋发图强的道路。今天的中国,行进到民族复兴关键一程。
如何战胜难关险阻?如何在百年变局中赢得主动?历史警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唯有增强忧患意识、保持必胜信心,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才能把发展进步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挺起民族脊梁,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我们走人间正道、干正义事业,信心十足、力量十足。
文/桂从路 (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
本版制图/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