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鹿杨)“慢工出细活,刺绣讲究的就是耐心和细心,千万不能心急。”在石榴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二层活动室里,江选民戴着眼镜,聚精会神地指导社区里的老姐妹穿针引线、描花绣朵。
在她的身后,数十件刺绣作品栩栩如生:姹紫嫣红的花篮、金灿灿的石榴树、形态各异的耳坠……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江选民扎进社区教学,一晃就是3年。每周四下午两点,是刺绣课的开课时间,不大的社区活动室里足足挤了30来人,其中既有老学员,也有第一次上课的新人。
面对新学员,江选民不厌其烦地从穿线和平绣的基本功开始教,“上针下,左手抽,右针拨,一针下去一朵花”,简简单单的十六字口诀,帮助大家快速上手。
而对待老学员,她的要求会更高一些。“绣动物最考验功底,得一层一层地将细线叠加起来,才能呈现出毛茸茸的效果。”最近的一堂课上,老学员肖阿姨总也绣不出小狗毛发的质感,江选民一边为其讲解要领,一边拿起针线示范。银白色的细针在她手中一出一进,不一会儿,飘逸的毛发便跃然布面。
江选民是苗族人,老家在湖北。她的母亲是当地有名的“绣娘”,耳濡目染,她十几岁时也成了苗绣能手。之后的二十年间,她辗转于苏州、北京多地拜师学艺,不仅精进了苗绣、楚绣技艺,还掌握了“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
“一根头发丝粗的线,要分成7股来绣。眼睛充血、手指被扎得流血的时候常有。”做这一行非常辛苦,江选民不仅没想过放弃,还越绣越有瘾。2010年,她创新将“四大名绣”混合起来,创作出了厚度达5厘米的立体刺绣《活体龙》,43600多枚鳞片、栩栩如生的海浪,在不同角度看会呈现不同的色泽。这幅作品已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让中国刺绣艺术被世界看到。
如今,回到社区,江选民退而不休,办起了刺绣课。“闺女儿子都让我别干了,我就是放不下这一针一线。”江选民说,她要用自己的方式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