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宛平城焕新颜 匠心琢古韵浓

  193号栏板修缮前

  193号栏板修缮后

  原状图

  效果图

  开篇

  本报策划“烽火卢沟 不朽丰碑”专题报道,以“历史回响—精神传承—时代践行”为主线,将卢沟桥、宛平城、长辛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地的历史底蕴,与丰台区新时代传承抗战精神的实践深度融合。通过融媒体矩阵,以视频、图片、文字,全方位呈现这场历史与现实的精神对话,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

  1937年,宛平城头的烽烟刻下民族奋起的印记,那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城墙砖石浸染着不屈血性;如今,丰台以“馆桥城园”一体化建设,让红色遗址在古今交融中焕发新生机。 

  7月8日,卢沟桥景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宛平城正式对外开放。从城墙修缮到园林提质,从展馆焕新到桥梁文脉串联,宛平城十二处匠心雕琢的“新景”,如珍珠般串起“宛平十二子”,在时光里静静诉说着古城的蝶变故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

  199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警示历史、呼唤和平,决定修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7月7日奠基,2000年8月正式开放。 

  纪念碑高15米、宽8米、厚6.6米,由巨大的花岗岩和压碎的侵略者战争机器残骸铸铜雕塑组成,压碎的武器残骸有日本侵略者的坦克、火炮、机枪等,象征正义必胜。2.25万平方米的雕塑群区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过程分为“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正义必胜”四部分,38尊高约4.3米的柱形铸铜雕塑以国歌为主线,以中国传统碑林形式布阵,以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手法雕刻,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四季主题园林串联抗战记忆

  扫码聆听“童声讲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提升工程聚焦绿化景观与文物保护,打造“枫林秋影”“梅香铭志”“松石怀古”“玉兰春颂”四大主题区域。各区域通过差异化植物配置营造氛围,如选用庄严肃穆植物烘托抗战纪念地氛围,部分区域搭配鲜艳植物,形成四季有景的游览体验。同时,雕塑园实现“全龄友好”改造,新建游客休息区域,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游览休息空间。 

  卢沟桥文化发展中心社教部部长曲洋表示,创新引入“二维码”导览系统,在雕塑上“嵌入”由卢沟桥小学学生录制的雕塑解说视频,以生动方式讲述历史。此外,广播系统也完成了升级,增设了26个扬声柱和28个草坪音响,实现了园区全覆盖,确保广播音质清晰。同时,安装10台网络对讲面板,便于工作人员实时沟通和应急调度。此外,改造工程将优化现有办公区主控机房,升级为核心广播主控室,配备高性能广播服务器和智能化管理软件,实现分区播放、定时广播等功能,提升管理效率。

  38尊铜雕焕彩

  手工“盘”护留住历史沧桑

  “38尊雕塑的养护工作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采用水砂一体喷砂清洗、人工抛光打蜡工艺。”曲洋表示,因担心机器抛光损害铜雕,项目组邀请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专家指导,20名工人耗时一个多月纯手工“盘”护,既清除锈斑又保留历史沧桑感,重现雕塑原本的历史风貌。

  宛平城墙

  宛平城为华北现存唯一完整两开门卫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由御马监太监武俊主持修建,三年后建成称“拱极城”,1928年宛平县衙迁入后被称为宛平城。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约20.8公顷,设东西两门(东“顺治门”、西“永昌门”清改“威严门”)。

  “烽火卢沟 硬气铸魂”

  再现丰台军民抗战历史

  “烽火卢沟 硬气铸魂”丰台抗战专题展在宛平会客厅展出。展览以“烽火卢沟 硬气铸魂”为主题,通过珍贵历史照片和实物,再现丰台军民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展览通过五大板块沉浸式叙事,回顾丰台抗战史,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将持续开放面向公众免费展出,让人们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展览以回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通过“丰台武装暴动”及两次“丰台事件”强占军事要地的野心,再现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的壮举,佟麟阁、赵登禹等将领在南苑战斗中壮烈殉国的史实印证着“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的民族血性。展览以3200名百姓遭屠杀、300余间房屋被毁坏等数据揭露日军暴行,通过卢沟桥、宛平城、南苑兵营司令部旧址等文物分布图,以及《血战卢沟桥》时事读物、平津院校捐款函等实物,勾勒宛平军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抗争图景。破损的日侨梳妆盒与《日降书》号外形成历史对照,最终凝结天下兴亡的爱国情怀、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等抗战精神内核,致敬英烈并呼唤历史记忆的当代传承。

  流光勾勒百年卫城轮廓

  点亮城墙

  “宛平城墙及城楼亮化工程预计今年9月底完成,届时城墙将实现整体亮化,为10月1日开放奠定基础。”卢沟桥文化发展中心安保部部长李然表示,工程对线路高度集成并美化,定制灯具、挂件等,贴合文物风格。仿古旗杆兼具灯光与监控功能,消防广播经技术集成可用于日常运维广播。 

  宛平城墙开放后,部分角楼、敌楼拟设展陈展览、盖章打卡点等。目前,西侧城墙320米已点亮。

  多道工序复活古建肌理

  千余米城墙修缮完毕

  “文物修缮方面,1000余米具备条件的城墙完成修缮,包括城砖剔补、屋面修缮、建筑油饰地仗修缮等。同时对现有城楼内、外檐彩画进行除尘保护。”卢沟桥文化发展中心文保部工作人员边策表示,在城墙修缮上,剔补风化酥碱严重的砖体,清理粉酥脱落的勾缝灰并重做;城上建筑修缮方面,修缮屋顶屋面并更换瓦片,清理霉变、脱落严重的内墙面,修补建筑台基。值得一提的是,城上建筑木结构油饰地仗修缮采用“一麻五灰”古法工艺,历经捉缝灰、通灰、压麻灰、中灰、细灰等多道工序节点,展现传统技艺。

  卢沟桥景区

  卢沟桥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是首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红色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37年卢沟桥事变在此爆发,成为全民族抗战爆发地。桥始建于金大定廿九年(1189年),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全长266.5米、桥面总宽9.3米,现存501只形态各异的石狮,被马可·波罗赞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桥”。其船型桥墩、铁柱穿石等构造,展现古代造桥技艺巅峰;“卢沟晓月”更是燕京八景之一,兼具历史厚重与人文诗意。

  修旧如旧 桥底清淤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

  卢沟桥景区的改造注重景观与实用功能的结合。桥东广场南北两侧的绿地新增了休息区域,过去只能远观的草坪如今可供游客漫步,成为小公园般的休闲空间。景区新建百平方米公共卫生间,设有厕位20个,拥有母婴室和第三卫生间各一个,解除了游客的后顾之忧。桥西广场也进行了提升,让游客有了更多歇脚的地方。 

  “卢沟桥的修复工程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边策介绍,桥体修复分为桥面、桥身和桥底三部分。桥面主要进行了石勾缝和栏板修复,开裂的193号、217号两块栏板分别使用环氧树脂粘接,水硬性石灰灌缝的方式进行了处理,同时对缝隙表面随色,远观几乎看不出修复痕迹。桥身部分对凤凰台、分水尖、雁翅、拱券等部位的勾缝进行了修缮,补配了缺损石材。使用油灰(桐油、石灰、麻丝混合)、水硬性石灰等材料,确保修复材料强度不大于石材强度且过程可逆。 

  “桥底清淤是此次修缮的一大亮点。”边策表示,为保护桥体安全,对桥底及栏板两侧50米保护范围内的河道进行清淤工作,清淤面积达到24380平方米。采用人工清淤方式,先围堰截水,再用铲子将淤泥人工运至30米外,避免机械操作对桥体造成震动和损伤。清淤不仅保护了文物安全,还解决了河道淤泥堆积影响水流、导致水流对桥体冲击力增大的问题。

  打造“一桥跨千年卢沟连古今”灯光艺术展

  卢沟桥的亮化工程备受关注,将打造“一桥跨千年 卢沟连古今”灯光艺术展,通过灯光艺术,与宛平城和周边桥梁灯光交相辉映。利用博物馆的照明手法,突出卢沟桥文物本体展示。“桥体照明已完工,桥面照明正在深化方案,未来将通过地面灯光照射石狮子,营造独特的夜间景观。”卢沟桥文化发展中心景区管理部副部长陈笑康表示,景区安装了59个摄像头,实现了桥上监控全覆盖,保障游客安全和文物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卢沟桥还引入了智能化文保系统,桥面栏板两侧的多功能照明装置兼具照明和报警功能。当游客靠近栏板或望柱时,系统会发出“爱护文物人人有责”等温馨提示,既保护了文物,又不影响游客体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宛平城内街101号,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7月7日,《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总面积达1.22万平方米,共计展出文物3237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15件/套,新增文物、档案1000余件/套。

  宛平城内

  太行古道 九省御路

  丰台千年交通枢纽的历史脉动

  在宛平城西门城楼将要举行“太行古道 九省御路”专题展。丰台自古为京畿咽喉,展览以“千年通衢”为主题,串联太行古道与九省御路的历史脉络。太行山脉分隔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其“太行八陉”沟通东西,而太行山东麓大道自新石器时代便是先民迁徙走廊,汉至明清成为国家驿道,金代卢沟桥的修建更使其成为交通要道。

  主街焕新

  650米历史轴线再现古韵

  “650米主街全要素景观升级,安装仿古路灯、铜质广告牌,空调外机统一加装青砖雕花罩,呈现‘一步一景’的古街风貌。”丰台区文旅集团副总经理胡振兴表示,此次改造,对39处房屋进行外立面修缮,重现明清民居“磨砖对缝”工艺。31处院落采用“原工艺复建”,墙面用传统糯米灰浆加固,屋面铺设山西手工青瓦,门窗复刻民国铁艺纹样。值得注意的是,创新设计“阶梯式护坡”城环800米马道,未来将种植126株苗木,形成“城墙—马道—花带”立体景观。 

  醒狮广场300米沿线也进行了一体化改造,东侧民居进行“青砖勾缝+垂花门修复”,西侧连廊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尾厅打造472平方米“松柏映史”主题绿地,实现“红色纪念区—自然景观带”无缝衔接。

  宛平记忆专题展

  千年古县的历史缩影

  宛平县衙将举办“宛平记忆”专题展览。“宛平”自辽得名至今940年,是京畿首县的重要见证。胡振兴表示,展览以《析津志》文献为引,通过地图展示其明清辖域变迁,以“建置沿革”串联从夏商周幽州到民国迁治的历程,凸显辽代得名、金元赤县、明清畿辅首邑的特殊地位。 

  特别设立的“卢沟桥事变”单元,通过宛平县长王冷斋拒绝日军征地、炮轰中坚持办公、《卢沟桥纪事五十首》手稿及东京审判证词等史料,还原宛平人民不屈的精神。

  卢沟驿“焕新”

  变身咖啡打卡地

  驿站在古时承担着为传递公文之人或往来官员提供途中歇宿、换马的重要功能。据明代《宛署杂记》记载,“宛平县凡一十二铺,每铺设铺司一名”,这属于徭役的一种。明代中后期,宛平县的驿站规模为“有屋数楹”。到了民国时期,这里设立了邮寄代办所,有多处信柜,普通及快邮包裹等业务均可在此办理。为重现古城历史风貌,2005年对宛平驿站进行了仿建。值得期待的是,网红咖啡馆“留声咖啡”即将落地于此。“未来店内有众多黑胶唱片,充满浓厚的年代感,每一件音乐藏品都承载着一段独特历史,让人仿若穿越时光。”胡振兴表示,点一杯手冲咖啡或留声机造型蛋糕,复古音乐与咖啡完美融合。咖啡馆将于10月1日前正式开业。

  本版文/记者 蒲长廷 摄/原梓峰 制图/于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关注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城治
   第06版:发现丰台之美
   第08版:健康
宛平城焕新颜 匠心琢古韵浓
丰台报关注02宛平城焕新颜 匠心琢古韵浓 2025-07-09 2 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