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夜话》第一季“抗战烽火”与您见面了。顾名思义,《宛平夜话》就是讲宛平的故事。为啥叫“夜话”呢?因为晚上8点开讲。每期讲5分钟,希望您喜欢!
88年前的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点燃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烽火。
走,大家随我到卢沟桥走走看看。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15公里处,因为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它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初名广利桥,外国人称之为“马可·波罗桥”,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1937年7月7日,小暑的第一天,风中没有一丝凉意,反而夹裹着一股股恼人的热浪。
根据《新操典章》的教规,日军士兵必须熟悉驻屯地附近的地形,制定奇袭中国军队方案。第8中队已经连续几天在黄昏、夜间和黎明时分,演练进攻宛平城、卢沟桥,以迎接步兵学校教官千田大佐的检查。
这一天,日本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在中队长清水节郎的带领下,在宛平城东北、永定河以东、大瓦窑村以西之间一块三角地带,又一次开始了极具攻击性的演习,内容是“从龙王庙附近到东面的大瓦窑,向敌人的主要阵地前进,利用夜幕接近敌人,然后黎明时进行突击”。
演习开始后,扮作攻方的第1小队开始向大瓦窑方向的假想敌搜索前进,夺取预设的守方警戒阵地后,小队长野地伊七派二等兵志村菊次郎向中队长清水节郎报告这个“胜利”战况。
晚上11点左右,中队长清水节郎似乎感觉听到几声枪响,他立刻传令集合队伍。在大瓦窑西“暗堡”附近集合的第1小队,独独不见传令兵志村菊次郎的蠢胖身影。
日军借口传令兵志村菊次郎失踪,来到宛平城东门外,蛮横要求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第3营第9连打开城门,搜查失踪的士兵。
9连执勤士兵对日军的无理取闹、胡搅蛮缠早已见怪不怪,严词拒绝:“我军正在睡觉,城门也关着。你们演习的士兵‘失踪’跟我们无关,不能开城门。”
此时的志村菊次郎已经归队,但日军严密封锁了这个消息,继续向29军挑衅,还不断扩大军事行动。
1937年7月8日凌晨,东方天际已经泛白,又一个暑热的黎明来到了。但伴随此刻黎明而来的不是和平,而是吞噬无数人生命、破坏无尽财产的战火。
(播出日期:7月7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