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蒲长廷)沿着永定门外大街一路向南,如今的南中轴地区正发生着实实在在的变化。街边的围挡陆续拆除,新栽的苗木抽出嫩芽,中央芭蕾舞团业务用房扩建等重点项目的主体建筑已轮廓分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能明显感觉到,这片熟悉的区域正在变得更绿、更靓、更有活力——经过数年规划建设,南中轴地区的整体框架已初步搭起,一幅融合生态、文化与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生态轴
绿意盎然 重塑城市底色
漫步在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水系蜿蜒其间。这里不仅是各类植物的栖息地,更成为众多鸟类的乐园。公园内丰富的植被层次,涵养了水源、净化了空气、调节了小气候;湿地,更是发挥了蓄洪防涝、降解污染物的重要作用。它宛如城市的“绿肺”与“肾”,为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的建设,是南中轴地区生态建设的关键一步。我们通过科学规划、精心施工,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了原有生态系统,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完善公园的生态功能,提升景观品质,为市民打造更加优质的生态空间。”南中轴地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胡昊在谈及公园建设时说道。
文化轴
文化重器 彰显文化自信
南中轴地区在文化建设方面,以国家级重大文化设施为核心引领,全力打造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高地。国家自然博物馆的落地,是其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
国家自然博物馆前身为北京自然博物馆,今年其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新馆东至规划大红门艺术公园,西至规划展览街,北至规划南顶路,南至规划大红门路。地上建筑规模达12.5万平方米。新馆主要包括陈列展览区、藏品库区、藏品技术区、教育与服务区等,重点展示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动物、植物、海洋生物等多方面内容。
与此同时,占地面积1.72公顷、地上建筑规模3.5万平方米的首都规划展览馆也在积极筹备建设中。建成后,将通过丰富的展示内容和多元的展示形式,全面展现首都的规划历程、建设成就以及未来发展蓝图,成为人们了解北京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窗口。
中央芭蕾舞团业务用房扩建项目是南中轴地区首个落户开工的国家级重大文化设施。已经初具规模的中央芭蕾舞团业务用房,计划今年8月正式交付使用。作为首个落户南中轴地区的国家级重大文化设施,“芭蕾之翼”将为中国芭蕾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也将成为展示国家和首都文化气息的亮丽风景。这些文化重器的集聚,让南中轴地区成为文化的富集区。
“南中轴地区的文化建设,对于提升首都的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积极推动这些国家级文化设施的落地建设,就是要打造一个能够集中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和国家发展成就的平台。未来,这里将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中国文化、感受北京魅力的重要目的地。”胡昊表示。
发展轴
产业升级 驱动区域崛起
曾经的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是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交易中心之一,高峰时汇聚了7000多家商户,日客流量10万人。但随着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这里完成了从传统服装批发业态向高端产业的华丽转身。
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原大红门服装商贸城转型而来,已有400多家企业落地于此,包括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国高新企业100余家。以拓元智慧、汉捷科技等为代表的元宇宙企业纷纷入驻,园区正在打造元宇宙共性产业服务平台,可提供数字人仿生构建、XR虚拟拍摄等专业服务,预计今年基本建成。
“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的转型发展,是我们推动南中轴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探索。我们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园区的产业生态,提升服务水平,助力企业做大做强,为南中轴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南中轴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不仅如此,大红门数智产业大厦的转型升级也已启动。改造后的大厦总面积9.7万平方米,设计上采用“一环”“一芯”“双首层”模式,形成从场地外沿到内核相协调的空间。它将与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形成“双子座”建筑形式,并与周边的图书馆、合生广场联动,形成南中轴“门户界面”,进一步激发区域新的生机和活力。此外,今年5月开业的京东MALL(北京南三环店),作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京东线下体验店,累计销售额突破3亿元,为南中轴地区的消费市场注入了强大动力。
南中轴地区的产业升级,并非简单的业态替换,而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聚焦新兴产业,构建高端产业生态的过程。通过“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引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商贸向文化科技、数字经济等领域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