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21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春对话历史 使命传承启新程

  盛夏时节,丰台区宛平地区,青春力量正与红色历史深情对话。 

  宛平城楼青年干部的红色讲解,幼儿园孩童泥塑里的抗战记忆,高校学子献策的基层治理方案,丰台区正让青春力量在红色热土上续写着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时代篇章。

  卢沟桥畔

  石狮沉默,讲述有声:郑福来孙女续写传承故事 诠释 “活的历史”

  丰台区岱王庙附近,郑福来老人的故居门庭素朴。走进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张老人在88岁高龄时仍在卢沟桥上义务讲解的旧照。画中人虽已作古,但那矍铄身影中透出的坚定信念,依旧无声地叩击着每一位观者的心扉。

  “爷爷是我生命中最亲近的人。”客厅里,郑然忆及往事,声音沉静,眼波微澜,“每日接送我上下学的路上,他总要在桥上驻足,将那些沉淀于青石板间的烽火岁月,细细讲给我听。”她的爷爷郑福来,是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七十三载寒暑,他伫立桥头,义务讲解,直至生命终点。 

  爷爷离世后,郑然毅然投身宛平街道社区工作。她将抗战故事、将爷爷的无私精神,一遍遍讲述给社区居民和党员子女。她亦如当年爷爷牵着她一般,牵起女儿的手走上卢沟桥,触摸着沧桑的石狮,在桥面低语:“太爷爷经历的苦难刻骨铭心。讲述,是为了不忘却,是为了懂感恩,更是为了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步履不停。” 

  郑然深知,教科书上不乏英雄史诗,但爷爷却从另一个维度向她诠释了何谓平凡人的抗争。爷爷告诉她,儿时的伙伴曾佯装嬉戏,暗探敌情;拉洋车的同胞面对日本兵,胸中涌动着无声的仇恨,曾骤然发力,将敌人掀入冰冷的河水。 

  “这也是抗战,是当地民众不屈的努力……大家拧成一股绳,拼尽全力争取胜利。”在郑然看来,这种坚韧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无论是抗击天灾时的众志成城,还是面对技术壁垒时的攻坚克难,那源自烽火岁月的红色基因,早已深植于国人的骨血之中。 

  为了更好地传承,郑然将爷爷留下的大部分史料捐赠给了区档案馆。但她仍珍藏着许多泛黄的手稿与笔记,她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收好,如同守护一簇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 

  许多人知晓郑福来,记得他那句“活到一百岁,讲到一百岁”的铮铮誓言。正是这份如山信念,支撑他七十三载如一日,屹立桥头。如今的卢沟桥上,郑然接过了爷爷的接力棒。身后,一只只古老的石狮威严伫立,仿佛在无声地支持着这位青年讲述者。

  宛平街道

  “新守桥人”青年干部

  让抗战精神照进基层治理

  宛平城楼巍然矗立于卢沟桥畔,如铁骨铮铮的卫士,守护着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土地。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游人络绎不绝,“宛然以平”志愿服务队的身影穿梭其间,为人们讲述着往昔的烽火岁月。

  青年干部魏湜诺便是其中一员。2021年研究生毕业后,她毅然扎根于这“全民族抗战第一枪”响起的地方。“日军为何非要打卢沟桥?”当孩子们好奇地发问,魏湜诺总是俯身以石为图,勾勒北平当年三面被围的绝境:“看,西南这唯一的生命通道,是战士们用血肉死守的防线。”红色历史借由年轻的声音,重新叩击着当代人的心灵。 

  “宛平是我的第二故乡。”她坚定说道。初来时,“七七事变”不过是课本上的四个字。然而五年间,无数次抚摸沧桑的城墙、踏过卢沟桥凹凸的石板,蛰伏在她胸中的红色种子骤然苏醒。她终于读懂了永定河十四公里碧波的深沉,也读透了城墙上每一道弹痕无声的呐喊。

  “宛平”二字,承载着东汉“宛然以平”的朴素祈愿。而历史赋予它的千钧重量,更多来自那场浴血抗争。卢沟桥、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连同蜿蜒14.3公里流经此地的母亲河——永定河,共同构筑了这片红色热土的血脉与脊梁。 

  在宛平街道,如魏湜诺般将青春融入热土的青年干部还有许多。他们被红色历史滋养,更将红色精神化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去年,街道响应“学子回家”号召,联动十余所高校的青年参与“七七”纪念活动,让抗战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 

  治理创新亦在此蓬勃生长。街道在“院儿长制”基础上深化网格联动,集结社区(村)、物业及产权单位之力,破解房屋漏水、老旧楼梯改造等民生难题。2024年,“永定明珠 宛然以平”高质量发展课题组应运而生,30余名青年干部依专长“揭榜”,投身“宛平博物馆之城”“京雄科创走廊”“社区基层治理”“学子回家 街院联盟”等7大课题组,以青春智慧勾勒街区崭新图景。 

  宛平城下,新一代“守桥人”已悄然接过使命。他们手中的麦克风传递着历史的回响,登记表格承载着民生的温度,规划图纸勾勒着绿色的明天。当伟大的抗战精神融入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当青年理想深植于红色沃土,历史便不再是远去的枪声——它是无数双手共同擎起的和平旗帜,在新时代的城楼上猎猎招展,无声诉说着“宛然以平”的永恒心愿。

  宛平幼儿园

  泥塑石狮传薪火

  宛平幼教人的初心与坚守

  步入宛平幼儿园大厅,一座由师生用泥塑打造的微缩卢沟桥赫然呈现——桥上的石狮栩栩如生,“红军”战士前赴后继,瞬间唤醒人们对烽火岁月的红色记忆。保教干部陈玥是土生土长的宛平人,她忆起儿时傍晚常随家人去卢沟桥数石狮,“总也数不清,常乱了重来。”

  卢沟桥石狮静立百年,这片土地的历史厚重深远。肩负新使命的陈玥时常思考:如何将宛平城的红色基因,转化为滋养孩子成长的养分?她决定带孩子们“走进去”。美劳教室墙上的任务表引人注目:“我看到的”“我发现的”“我感受到的”。孩子们的笔下呈现了宛平县衙、古老地砖,还有稚嫩的字迹:“宛平城门又高又大,和我见过的都不一样。” 

  在真实的城垣古桥间,历史的重量悄然沉淀。当孩子们将这份着迷带回教室,教育便进入自由创造的天地。他们对卢沟桥石狮萌生兴趣,先用积木搭建桥梁结构,再用超轻粘土捏塑小狮子。好奇于带翅石狮,孩子们畅想:“小狮子会飞,要去未来的城市!”泥塑狮子形态各异,或振翅欲飞,或憨态可掬。 

  当孩子们捏塑小战士时,有人塑造了一个“腿伤却屹立不倒”的小红军:“他在保卫国家,受伤也不怕!”另一个孩子添上硕大的五角星:“星星代表革命,代表祖国!”陈玥适时提问:“为什么桥上没有坦克?”孩子们沉思后,笃定的回答让她几近泪目:“因为中国强大了,那样的事不会再发生。”这一刻她顿悟:红色基因的传承非复述悲壮,而是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懂得——历史是烙印,和平是力量,文化是自信的根基。本版文/记者 杜倩 蒲长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视觉
   第06版:一图读懂
   第08版:关注
青春对话历史 使命传承启新程
丰台报关注08青春对话历史 使命传承启新程 2025-07-21 2 2025年07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