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游于艺”的教育理想,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实践主张,寓教于乐的理念始终流淌在教育的长河中。如今,“乐学公园”以现代的方式重新诠释这一古老智慧,将城市绿地打造成开放课堂。在时代的浪潮下,这种创新实践如何续写教育新篇章?回溯教育与城市发展的脉络,三个关键命题亟待解答:“乐学公园”缘何而生?建设路径如何规划?长效发展怎样实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公园”的诞生,正是为了点燃孩子们对知识的热爱。传统教室如同知识孤岛,虽能传递知识,却难以让学生感受知识与生活的关联。而“乐学公园”将每一处角落都化作知识源泉,孩子们在“风声雨声读书声”的氛围中,观察昆虫轨迹、探寻植物奥秘,通过亲身体验理解知识的形成与应用。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乐学公园”是城市空间利用的一次创新实践。公园不再只是休闲场所,更变身为“没有围墙的学校”。它盘活绿色资源,融合生态与教育功能,让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素材,为城市增添人文气息,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城市向学习型空间转型。
建设“乐学公园”,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丰台区创建乐学公园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试行版)》展现了科学合理的建设路径:试点先行探索模式,逐步拓展覆盖范围,最终实现全域布局。系统创新贯穿其中,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开发跨学科内容;空间上校内微花园与校外生态营地呼应;多方合作模式则凝聚学校、园林、社区合力。
要让“乐学公园”真正发挥其最大价值,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可能有部分家长对户外教学还不太了解,要以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协作能力增强等实际成果打消其顾虑;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但这也可以转化为教育契机,开发与不同天气相关的特色课程,如雨天观察水循环等。“乐学公园”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多渠道资金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涵盖教育效果、生态保护等维度的长效评估机制,以此优化建设方案。
教育之道,贵在知行合一;城市之美,美在人文与自然共生。“乐学公园”恰似一座桥梁,一端连接“读万卷书”的智慧,一端通往“行万里路”的实践。当城市绿地皆成滋养心灵的沃土,教育便不只囿于课堂中,城市也将焕发更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