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宛平城东门五六百米、赵登禹将军墓地南边不远的地方,有一连串的小沙丘,这是宛平城附近的唯一制高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年因为长着酸枣及杂木,老百姓称之为“大枣园”“沙岗”等。
在1987年出版的,日本《中国驻屯步兵第一联队(2902)部队战友会志第11号:卢沟桥事件50周年特集号》登载的《驻中国步兵第一联队战斗详报第一号》中,多次出现“一文字山”的字样,比如“7月8日午后4时10分联队命令:联队第一大队主力到‘一文字山’附近待命,然后集中力量进攻卢沟桥东北角”。又如“森田中佐在‘一文字山’允许炮兵射击”。
日军第三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撰写的《日军第三大队战斗详报》同样记载:“3时20分占领‘一文字山’。”
当时日军步兵第一联队第三大队作战命令第二号:7月8日午前5时整,于“一文字山”中心大队本部。一、大队向龙王庙、铁道间的永定河一线进攻。二、各队以现在态势向攻击方向前进。三、步兵炮队向龙王庙及其南方的“暗堡”进攻,接着准备攻击铁道桥头附近。
7月8日5点30分,日军就是从“一文字山”炮轰宛平城,点燃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战火。
那么,问题来了,“沙岗”怎么变成了“一文字山”呢?据荒木和夫写的《北支那宪兵之支那事变》一书记载:这里的地形与“一”字相似,大队长一木清直就将这里命名为“一文字山”。事变发生时,沙丘入口处的民房是日军河边旅团旅团长的战斗指挥所。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此竖立木牌,上书“一文字山 支那事变发端之地”字样。1938年,日军又建造了一尊东向的束腰碑座、方尖形纪念碑,碑文从上到下为“一文字山 支那事变发端之地”,碑四周用铁链围作护栏。日本侵略者甚至将“一文字山”归为“北京名胜”,制成明信片并印上美化侵略的文字:“‘一文字山’是昭和十二年(1937年)七月七日,支那事变发生的地方,为了东亚的永久和平,这里不应被忘记。”每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便组织伪宛平县县长等官员,以及日本家属、学生、和尚、道士等前往祭拜,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一文字山”纪念碑被拆除。除石碑外,日军还在附近修造了几座碉堡,新中国成立后拆除一些,现今仍留存一些。2015年,丰台区文委设立文保石碑,上面镌刻“一文字山碉堡”。
下期预告
1937年7月8日凌晨,日军以“调查士兵失踪”为名要挟宛平县县长王冷斋打开城门,但您知道吗?这位看似文弱的书生县长竟在机枪抵胸时怒斥日寇:“你们当负全责!”《卢沟桥抗战纪事》是如何记载这场生死对峙的?寺平忠辅为何执意挟持王冷斋下车?森田彻的十分钟最后通牒暗藏什么阴谋?
这位保定军校毕业的县长最终如何见证“睡狮已醒”?下期《宛平夜话》将带您亲临卢沟桥事变第二天的惊魂现场。
播出时间:7月23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