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30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街深巷藏乡愁 红色基因筑新篇

  (扫码观看相应视频)

  漫步长辛店老街,时光在此沉淀。 

  长辛店老物件博物馆里,锈迹斑斑的油印机、泛着光泽的砂盬子等4700余件旧物,承载着长辛店人的生活密码,被发起人尹喜军精心守护;长辛店二七纪念馆中,带血的工装、锈迹斑斑的大锤,诉说着工人阶级抗争史,馆长刘德华在5000余场讲解中传递“二七精神”;百年“小红楼”前,学生们3D打印邮轮模型,梳理时间轴,红领巾讲解员用童声传播留法勤工俭学精神。 

  老街深巷的器物、故事与传承中,长辛店的红色基因不断焕发新生。

  长辛店老物件博物馆

  4700余件老物件说史诉乡情

  步入长辛店国潮时尚街区的老物件博物馆,时间仿佛被轻轻拨回。红色的老街牌、朴拙的四耳罐、泛黄的小人书……从清代到近现代的各种生活器具、工艺品、文献资料,这些长辛店老镇居民世代相传的老物件在此处重焕生机。它们无声陈列,却将古镇的历史肌理与生活气息鲜活铺展,令每个驻足者都能触摸到长辛店绵延的脉动。

  “长辛店的胡同多唤作‘口、里、巷、缝’……”讲解者正是老物件博物馆的发起人尹喜军。 

  这位老长辛店人曾任合成公社区党委书记,2011年长辛店棚户区改造时,见居民丢弃小闹钟、煤炉等旧物,他心疼不已。一次,邻居因废品回收员只出两元要摔碎旧闹钟,他急忙拦下。“这些物件记录着长辛店几代人的生活,拆迁了就消失了,我有责任保留。”此后,他发起收集行动,至今已收集4700余件老物件。如今,“长辛店民俗老物件陈列展室”升级为博物馆开放,旧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后辈能“看见祖辈生活痕迹”。 

  馆中旧物封存着光阴故事,一只砂盬子让尹喜军难忘。“早年铁器稀缺,家家靠砂石锅具做饭。”他轻抚器物,忆起母亲用它蒸饭时,锅底金黄锅巴是待客稀罕物。更触动他的是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旧址的油印机与油灯。2009年,他在荒草丛中发现这两件锈迹斑斑的文物,2021年将这两件文物捐给长辛店二七纪念馆。经考证,它们曾用于二七运动时期,从老物件变红色文物,成为红色历史的无言见证者。 

  如今,长辛店大街焕然一新。经过更新改造,老街巷化身“长辛店国潮时尚街区”,修旧如旧的风格延续了历史脉络。在这里,老物件不再沉默,它们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作为“长辛老友会”成员与“北方红星宣讲团”宣讲员,63岁的尹喜军依然活跃在文化传承的一线。他与老邻居、老工人一道,用口述、文字等多种方式记录历史,向每位踏入博物馆的访客深情讲述长辛店的红色记忆。老物件与新街区在此刻共鸣——它们让历史可触可感,让“老镇常新”的根脉在岁月长河中扎得更深、传得更远。

  长辛店二七纪念馆

  1300多平方米展区内 文物在“呐喊”

  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内,京汉铁路黄河大桥纪念铁碑及木模具是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的历史见证、巨幅油画中“还我工友”的呐喊声仿佛透过百年时光传至耳边,展柜中褪色的工装还凝固着工人战斗时留下的深褐色血渍,旁边锈迹斑斑的大锤与月牙斧静卧如剑,工人俱乐部的会员徽章仍熠熠生辉……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京汉铁路的修筑和长辛店机厂的兴建,长辛店成为中国早期铁路修造业和产业工人聚集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的光辉历史,被誉为‘北方的红星’。”长辛店二七纪念馆馆长刘德华常向参观者这样介绍。 

  长辛店二七纪念馆位于长辛店花园南里甲15号,1987年开放,2021年升级改造后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内八个展厅、1300多平方米,展出图片227张、文物史料200件等,生动展现中国工人阶级觉醒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的历程。 

  “1897年二七厂建厂,1896年修建京汉铁路,1918年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0年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1921年5月工会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22年开始带着长辛店工人作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整个纪念馆就是围绕这条主线来串联的。”刘德华介绍道。 

  从一线铁路工人到纪念馆讲解员,刘德华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故事背景的深入了解,一方面来自从小听长辈讲“二七故事”和英雄事迹的经历,另一方面源于他十余年间持续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泡”在档案室成了他的日常。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次日,长辛店工人们便冒着炮火赶赴卢沟桥,为29军将士送去充饥食粮,更将大刀成车运往工厂,轮班打磨刀刃以支援抗战。此外,当河北境内多座跨河大桥遭日军炸毁,二七厂工人连夜组建抢修队前往支援,为前线物资输送打通生命通道,用工业匠心在战火中筑起钢铁脊梁。

  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

  3D打印让历史“触手可及”

  线条分明的牛眼窗、墙面上镌刻的法国国花鸢尾花纹样……在长辛店德善里18号,有座二层欧式小楼“小红楼”,它是百年历史的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也是当时唯一设在工厂的留法预备班,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早期革命实践基地之一。展厅内200余件展品,再现了二十世纪初半工半读的办学场景。

  “小红楼”外浮雕墙旁,长辛店铁路中学学生窦一伊介绍:“两侧浮雕是北大红楼与里昂中法大学,云朵浪花象征波澜历史。”这面时间轴浮雕墙凝结百余名师生两年心血,以1900年庚子事变为起点,展现留法勤工俭学青年足迹,是全国首个系统呈现该运动脉络的时间轴。学校老师赵耐贤说,起初难找清晰老照片,师生穿梭于北大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与北京档案馆,从泛黄资料中钩沉,终让历史在石材上显影,“让参观者直观了解运动始末”。 

  在历史具象化探索中,长辛店铁路中学的创客课堂里,另一群师生用数字技术对话往昔。他们以史料照片为蓝本,通过3D打印让“阿尔芒勃西号”“盎特莱蒙号”邮轮模型从图纸跃入现实。 

  而这座承载着历史回响的二层欧式小楼,本身就是一部立体史书。1918年夏,蔡元培、李石曾在此点燃星火,吴玉章、何长工等百余名青年怀揣“勤工俭学,志在救国”的信念汇聚于此。作为全国唯一设在工厂的留法预备班,“小红楼”见证了一代青年从车间走向世界的征程,更成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重要摇篮。 

  “我们发动师生共同深挖‘小红楼’历史,组织师生共讲留法故事,通过3D打印、时间轴、美术等课程,让红色文化在校园内传播,并向社会辐射。”长辛店铁路中学校长高云虎介绍道,“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师生共研、师生共讲、师生共创,深挖长辛店地区红色文化,让‘小红楼’成为北京红色文化教育的名片。” 

  当年“小红楼”里点燃的那簇星火,如今借着孩子们的指尖、伴着少年清亮的嗓音,又在新时代的课堂里亮起来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社会
   第06版:防汛
   第08版:关注
老街深巷藏乡愁 红色基因筑新篇
从铁路扳手到讲解话筒 用三代铁路人的血脉传递红色火种
丰台报关注08老街深巷藏乡愁 红色基因筑新篇 2025-07-30 2 2025年07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