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长辛店二七纪念馆馆长刘德华
丰台时报:从21年铁路工人到10年坚守纪念馆的讲解员,您将“北方的红星”故事口口相传的契机和初心是什么?
刘德华:我生于1975年,在长辛店这片土地上长大。1995年,我进入二七厂(如今的中车北京二七机车有限公司),成为一名铁路工人。作为三代铁路工人家庭的子弟,铁路情怀早已融入我的血脉。2016年,因岗位调整来到这里,在纪念馆担任讲解员的经历,成为我人生中无比珍贵的财富。
最令我震撼的是一段史料记载:抗战时期,日军竟在长辛店驯养了一千多条狼狗。他们只要觉得中国人“不顺眼”,或是怀疑与党组织有关联,就会放出恶犬撕咬,甚至发生过骇人听闻的吃人惨案。这段历史深深刺痛了我,也让我对那些在暴行中不屈抗争的先烈更加敬佩。
在讲解过程中,我了解到更多烈士的感人事迹,他们的精神如同火种,点燃了我内心的使命感。如今,我愈发渴望将这些红色基因传播出去,让更多人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先辈们用鲜血铸就的精神力量。
丰台时报:长辛店二七纪念馆作为重要的红色文化阵地,您怎样通过讲解弘扬“二七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刘德华:作为纪念馆讲解员,我时常思考如何让观众铭记历史、传承红色文化,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逻辑。我发现,95%的参观者更倾向于通过故事与实物感知历史,因此我的讲解首先会把自己代入角色,这样才能让观众进入我的情绪,引起大家的共鸣。其次是会根据不同的参观团队、不同的年龄段,从不同角度把历史主线讲出来。面对不同群体,我会定制“历史入口”,在给孩子讲解时,我会用提问引导,比如“红领巾是什么颜色?”“什么样的人叫作烈士?”“100年前我们中国人生活得好不好?”他们会慢慢跟着问题引导,进入历史场景,有所体会和感悟。对于青年群体,我会从五四运动讲起。对于老年群体,就从身边社区大小事讲起。
我从不把讲解当作“教育灌输”,我希望他们听完能有所收获,从最基本的爱岗敬业、孝敬父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切身体会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大义,让红色基因以最自然的方式在代际间完成传递。
丰台时报:在新时代发展下,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在红色文化宣传、历史研究以及场馆建设等方面,还有怎样的战略规划和目标?
刘德华:年轻人是时代的符号,我们在发展中也会关注年轻人需要什么。面对年轻一代,纪念馆在传播红色文化时也需要打破传统模式,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互动体验等方式,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将工人的老物件设计成电子展柜,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化体验增强参与感,另一方面与周边地区或其他场馆合作,推进学术研究、文创开发与项目活动联动,共享红色文化成果,共建红色文化传承网络。
未来,我们也会加强历史文化研究,不断更新场馆内容建设,让它在展馆布置、讲解方式和情感连接等方面,真正在新时代“活”起来。
本版文/记者 姜欢 袁阳 蒲长廷 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