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友人与同行翻译在国际人才港合影留念。原梓峰 摄
“慧聚英才·筑梦丰台”丰台区专场双选招聘会现场姜灏 摄
编者按: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京津冀区域人才协同发展将依托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通过人才区域合理布局进一步激活“人才库”,实现人才资源“错位共享”。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丰台持续探索打造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先行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集成产教融合、技术转化等九大功能助力人才事业发展,建立人才服务管家团队,提供“医、教、行、悦”等“不设限”服务,守护京津冀各类人才“幸福生活半径”……2024年,全市首家集“政务+文化+市场+生态”要素于一体的“国际人才港”在丰台区正式开港,从“引育留用”多个维度,为京津冀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与保障。“丰台区以青年公寓打造的‘住创综合体’,为我们这些立志为首都发展作贡献的津冀创客、初创企业,提供了高品质的生活创业环境和满满的归属感、安全感。”来自天津的合伙人方逸激动地表示。
2024年,全市首个“京津冀青创营”在东铁匠营街道正式开营,进一步推进落实让三地企业及创业青年享受“落地即安家、启动即加速”的全链条支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丰台区以“一核两翼”腹地的区位优势,扛起“疏解非首都功能”与“辐射区域发展”的双重使命。在资本、技术、人才跨区域加速流动下,积极打造“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先行区,依托“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人才支撑,让这条“创新走廊”不仅成为科技的“高速公路”,更是人才的“快速通道”。
从“科创走廊”到“人才科创走廊”
激发丰台内生动力
“我家住雄安,每天乘坐高铁通勤,50分钟左右就能到达,也不怕堵车了,这对于我们跨省上班族来说真是解决了一大难题!”乘坐C2734从雄安前往北京西站的杨先生在上班早高峰时说道。京津冀交通无阻,来往通行的各类人才既能在沿途欣赏如画风景,还能感受到科技创新的脉动,飞驰的高铁,将北京、雄安、保定、廊坊等城市紧密连接,推动区域经济腾飞。
2024年,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市委全会报告战略性提出“谋划建设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要“谋划建设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在这一提议下,丰台区积极打造“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先行区,依托区位优势,助力京津冀“创新高铁”动能更加强劲。
交通四通八达,开启运输“加速度”。丰台区是首都人才往来雄安最便捷、最密集的区域。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丰台站、丽泽城市航站楼“三站一楼”和雄安新区雄安高铁站、雄安城际站、雄安城市航站楼“两站一楼”遥相呼应。中关村丰台园驾车90分钟可达;从北京西站乘京雄城际50分钟到达;未来,地铁R1线通车后,丽泽—雄安往返可实现50分钟通勤,真正让人才实现“同城化”生活。
打造招才引智“强磁场”。丰台区不断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工作机制,出台“丰才十条”,实施“丰泽计划”,深化拓展“丰台·学子回家”品牌效能,为区域主动融入“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提供支撑。“我参与了‘丰台·学子回家’活动,其中提供了很多符合我专业和需求的就业岗位,感受到了丰台对人才满满的诚意。”来自河北省刚刚研究生毕业的付同学在“慧聚英才·筑梦丰台”丰台区专场双选招聘会上说道。
密织人才“互通网”。中关村丰台园人才科技资源密集,紧邻京雄高速起始点,卫星网络、轨道交通、低空技术多家企业已通过京雄交通联络线与雄安、保定、廊坊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在京雄沿线自然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
跨省通办“服务圈”再扩容
耕好人才交流合作“试验田”
2024年12月,北京市人才工作局举办京冀(雄安)人才高地建设协调小组办会议暨雄安新区纳入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工作交流活动。会上,丰台区与雄安新区签订了人才一体化发展合作伙伴框架协议,启动了“丰雄人才零界湾”项目,推动两地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探索人才协同培养、产业接续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路径,助力打造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据悉,“丰雄人才零界湾”项目将聚焦信息安全、五医融合、低空技术、轨道交通等前沿产业,举办青创营、“学子回家·才聚丰雄”等活动,吸引高层次人才团队落地,打造充满活力的“人才聚集示范区”。
人才有福祉,企业如何有保障呢?2021年,为解决企业群众异地办事难题,丰台区全面启动了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截至目前,已在京津冀23地实现丰台区人力社保、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17个重点领域153个政务服务事项异地办理,在区级、街镇政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窗口30个,2024年累计为企业群众办件达11万余件。
京津冀地区“跨省通办”业务的深入推进,使北京、雄安新区及周边城市的居民和企业也将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政务服务,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我们的‘跨省通办’除确保同一事项在不同地域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外,还通过‘三网联动’模式实现‘异地申报、数据流转、递寄送达’,我们还会主动解决集团企业困难。”区政务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跨省通办”如今已成为赋能两地人才交流合作“试验田”的重要抓手,通过打破地域壁垒,优化政务服务,一个高效、便捷的人才流动与服务体系正在逐步构建。“以往,像我们跨省工作的人在办理社保、医保、公积金等事项时,往往面临繁琐的手续和漫长的等待。如今,通过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可以在线办理各类高频事项,无需再往返奔波了。”雄安某公司负责人说道。
深化系统谋划
助力人才发展提质增效
产业兴则人才聚,人才兴则产业强。要实现这一良性循环,必须下好“兴人才”这一“先手棋”。截至目前,区人才局、区政协、区发展改革委、区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先后对“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先行区建设开展调研座谈,打造更多政策试点“试验田”,营造高质量人才发展生态。
2024年6月,丰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与河北省廊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两地企业代表齐聚北京—雄安科创走廊沿线城市——廊坊市,交流共商协同监管和合作发展,携手开启两地“两品一械”发展新局面。两地市场监管部门签署了首个“两品一械”区域联动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四项机制”,即“沟通协调机制、交流合作机制、联合检查机制、宣传互动机制”,通过共享资源、共商交流、共审联查、共促发展,推动两地“两品一械”协同监管水平提升和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2月14日,市人才局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组织召开“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建设工作座谈会,围绕“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的建设背景、建设目标等开展研讨。“对于走廊建设中人才引育机制建设,我认为一方面要构建‘柔性引才’机制,另一方面要发挥民营企业在科创走廊建设中的创新活力,推动两地人才和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苗仁涛教授表示。
未来,丰台区将充分把握发展机遇,围绕“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先行区建设,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布局、全面融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拓展优质产业资源和人才资源,厚植“人才+科技”创新沃土,赋能区域发展。(实习记者 姜欢)
附件: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