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袁阳)位于西南三环边的北京10号线“青创村”,一场关乎智慧与未来的盛会正迸发着炽热的活力。9月26日,“博创引领四十载 智汇赋能向未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北京代表队赛前辅导活动在这里成功举办。全国顶尖的博士后团队与资深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在为大赛全力冲刺蓄力的同时,通过“青创村”这扇“窗口”,亲身感受丰台日益强劲的经济活力与创新生态。
实战“把脉” 精准“开方”
赛前辅导成为项目关键“加油站”
此次培训通过政策解读、实战指导、自由交流三种方式,为参赛项目注入强劲动能。专家授课环节,气氛尤其紧张热烈。国家级创新创业专家王家彬从评审视角带来国赛评审经验分享与交流,他结合往届大赛中脱颖而出的真实案例耐心讲解:“除了技术的创新性,团队架构是否完整、商业模式是否可行、项目是否具有落地潜力也是考评的关键。”另一位国家级创新创业专家代瑞红博士则围绕《商业计划书优化与路演技巧》展开深度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博士后项目往往只聚焦技术呈现,而忽略市场表达和商业路径”等常见误区。辅导间隙,不少参赛者围拢请教,就自己项目中的具体问题寻求“一对一”的指导。
这种“把脉开方”式的精准辅导,让来自丰台的参赛项目“元饮破冰——益气生肌饮药、食、护三位一体全周期助力渐冻症养疗新范式”负责人王天琪坦言收获远超预期:“专家几句话就点醒了我在项目设计中商业逻辑环节的一个盲区,这种实战性的点拨,是闭门造车无法获得的,对我们后续备战大有裨益。而且随着丰台政策与环境的持续优化,更坚定了我们扎根于此、施展抱负的决心。”
从“仓储洼地”到“创客聚落”
一次创新创业生态的生动实践
“这里曾是三环边上的‘仓储洼地’,如今正加速蝶变为充满市场活力的‘草根’创业者‘村落’。”丰台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指向窗外的园区建筑群,为与会者勾勒出“青创村”的清晰轮廓。北京10号线“青创村”是京雄轨道上重要的创新创业基地,拥有约15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已汇聚316家企业。核心区为纪家庙双创产业园、10号线创意公园、花乡青旅科创园、进东青创园及天恒体育文化园五个产业园,既有专注于从0到1前期孵化的“谷仓模式”,也有以AI科技引领的科创平台,形成了覆盖初创、成长、成熟等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创新土壤,被创业者亲切地称为“青年创客聚落”。
“青创村”之所以能吸引众多企业入驻、汇聚大量创新创业人才,其独特优势究竟在哪?记者在与多位入驻企业创始人的交流中找到了答案。作为“青创村”首批入驻园区之一,纪家庙双创产业园的创始人唐西京表示:“这里没有冰冷的距离感,更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村落’。咖啡厅、共享空间……随处可见热烈讨论的年轻人,浓厚的创业氛围和频繁的头脑风暴,为创业者搭建了思想碰撞、激发灵感的优质平台。”
不仅如此,“青创村”还是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先行示范区的一个重要基地。丰台区正积极推进“丰雄人才零界湾生态构建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京雄轨道上的青年创业基地”。作为其中的关键载体,“青创村”将为京雄两地青年人才提供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支撑,助力京雄创新要素高效流动、深度融合。
厚植“政策沃土” 体系优化支撑
打造人才引育培用“强磁场”
近年来,丰台区将创新创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创新机制、升级政策、搭建平台,构建起人才引育培用的优良生态,持续推动创新创业向纵深发展。
为精准服务青年人才,今年丰台全面升级了“丰”赋青年服务计划,推出“六个一批”工程,即发布一批专属政策、打造一批聚才平台、开展一批青创活动、推出一批优培岗位、落地一批教科人一体发展成果、树立一批青年友好生态典范,为青年才俊提供从成长到成才的全方位支持,为青年发展提供精准制度保障。
此外,丰台区持续聚焦博士后人才的“全域发展”。通过连续三年举办“解码企业科研创新发展之路”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主题交流研讨活动,绘制博士后团队项目共建“领英清单”,有效链接了学术前沿与产业需求。对首次获批且成功招收博士后人员进站的博士后工作站,给予相应政策支持,持续推动博士后人才“研在丰台、创在丰台、留在丰台”。
今年,丰台区还成功举办了“百名博士后丰台行”活动,并同步召开丰台区博士后人才招募暨项目推介会,为顶尖博士后人才与区内重点企业搭建了高效的“双向奔赴”桥梁,实现了岗位精准对接与项目深度合作。
丰台区正以一系列“引才、聚才、育才”的务实举措持续释放“磁吸效应”。展望未来,随着政策与服务体系的不断优化,丰台区以开放姿态广纳英才,期待更多青年将智慧播撒于此,在产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共赴创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