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学院求学时起,法治理想便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十年前离开大学校园的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法治理想与工作使命在丰台实现交汇。案头的墨香仍在,烟火气已浸润心间,十年间,经历了办公室、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以及法务区建设这些看似平凡却意义非凡的工作,我对司法行政工作的使命与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十年间,我与丰台这座城市一同呼吸,那些书本上不曾告诉我的道理,早已在街巷间留下的脚印中,和城市的年轮生长在一起。
基层课堂
烟火里读懂法治善治
我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主持入矫宣告时,自己攥着文件的手沁出的汗水。当我读到“在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地”,那位怀孕七个月的女士忽然抬起头,手指绞着衣角轻声问:“同志,我能不能回老家?那边的产检医生更熟,丈夫也在那儿打工……”她声音里的局促像被风吹皱的池水。后来,我们为她多次联系法院,不断和异地司法局电话沟通,终于帮她办完变更手续。那天在办公室见到她和她的丈夫,两人先是在门口忐忑地踱步,确认手续办妥后,依偎在丈夫怀里的她红着眼眶说“谢谢你们让我能安心生孩子”。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法律不仅有雷霆万钧的力量,更有春风化雨的温柔,就像城市的霓虹总要留几盏暖光,照亮那些走岔路的人回家的路。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最初处理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时,我常陷入“话到嘴边方恨少”的窘迫。面对总把“一时糊涂”挂在嘴边的阿姨,看着她女儿在接待室攥着母亲袖口哭红的眼,我翻遍书本,却找不到“如何安慰愧疚的母亲”的答案;遇到急着变更执行地的年轻人,望着他反复问“能不能快点办”时眼里的焦灼——那是想尽快回到妻儿身边的渴望,我对着“执行地变更流程”发呆,才明白虽然只是“五日”,在他心里可能是漫长得熬不住的等待。
我在法律条文、文件中反复推敲,选择于街镇间穿梭,去渐渐读懂藏在那些褶皱里的人生,丈量“法律”的责任与重量。在街镇的便民服务中心驻足观察,看工作人员如何用适当的表达与不同类型的群众沟通;跟着社区网格员串门,听居民聊那些社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慢慢明白,生动形象的语言、换位思考的态度,比刻板严肃的说教更能实现工作的价值,通过“分类矫正”将抽象的法条化作具体的温度,通过“精心帮扶”,在别人跌倒的地方为他垫上一块踏脚石。
守护微光
坚守中循法治良策
“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这十个字,在执法领域更重若千钧。执法总会遇到很多个性化难题。盛夏的午后,热浪把柏油路烤得发软,电话里响起王大姐尖锐的质疑:“我家老张根本没犯罪!缓刑就是没事了,凭啥还要明天去报到?”第二天是老张报到的最后一天。依据法律法规相关规定,逾期报到可以启动处置措施。当指尖划过“警告”“收监执行”的条文,我的耳边突然想起领导的叮嘱,“越是青年干部,越要有责任担当,越要经历磨砺锻造,要努力到无能为力”。于是,我决定再试一次。
拨通王大姐电话时,她的语气依旧带着火药味。“我给您讲个真事,前年有个姓刘的师傅,和老张情况差不多,也觉得缓刑不用管,结果超期三天没报到,产生了相关后果。”我翻开“疑难杂症”笔记本,指尖敲着记录,“您听我说,这类情况我们遇到过27起,家属们的急脾气里多半藏着三层难:一是不明白判决咋回事,二是怕往后抬不起头,三是更愁手续太复杂。”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压抑的抽泣声,“其实老张患了癌症,明天的检查很重要。”王大姐的声音像被揉皱的纸团,“我怕耽误他复查,更怕去报到时被人指指点点。”此刻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游走,“重大疾病家庭可考虑上门办理报到”几个字被我写得格外用力,墨水洇透了纸背。
那天的谈话持续了两个小时,她颤抖着说:“我真的以为判了缓刑就没事了,我也怕别人知道他之前是犯人。”我一点点疏导她的情绪,向她普及缓刑和社区矫正相关法律知识,帮她做时间规划和地点确认,她和我说“谢谢您愿意和我说这些,不是我不懂道理,只是强撑着不想让别人看到我的脆弱。”第二天老张顺利完成接收手续。那一刻我很触动,我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比处分更有力量的,是让每个矫正对象及其家属都能感受到的、带着温度的法治之光。
不同的案例每天都在发生,从最初面对复杂情况的手足无措,到现在学会运用“情理法”融合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些个案被我整理成自己的“参考经验”档案,按“青壮老群体”“心理障碍类”“家庭矛盾型” 等类别归档。如今我的办公桌上,除了常规的文件汇编,更多了这些带着墨香和温度的笔记本,执法督查里记着风险防控的细节,动态分析中藏着群体特征的规律,“疑难杂症”本写满了个案的思考,典型经验集则凝结着“管得住”到 “矫得好” 的思考蜕变。
开拓新篇
创新中答时代考卷
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教会了我对法治的坚守,参与法务区建设,是法治领域全新的开拓与挑战。丰台区法务区如何建?虽然部分城市开展了建设与探索,但是各地理念、模式均不相同。每个法务区都是城市的法治灯塔,如何打造丰台特有的灯塔,需要我们每一名参与者的尝试与探索。
回望两年的探索与建设历程,从资源整合到机制打磨,虽然充满艰辛但是成就感满满。我们不断在区域规划、产业结构、法律资源和交通优势中,寻找丰台的法务密码,挖掘独特基因;我们成立丽泽法务协调委员会,研究、协商重大事项;我们以汇聚更多优质法律服务资源为目标,筑巢引凤,叩门招商,传递法务区的理念与愿景;我们奔赴海丝中央法务区、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实地调研,汲取经验;我们扩大“朋友圈”,落地京津冀法律服务协同发展中心和京津冀律师驿站,深化拓展三地合作领域;我们精心筹备法务区揭牌、法务论坛,营造“人人话合作,处处谋发展”的浓厚氛围。两年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了“立足区域规划、赋能产业提升、激活发展动能”三大定位,形成了“确立一个战略引领高地、打造法治研究和创新实践两个平台、实现八大功能布局”的发展规划,处处都凝聚着集体的心血。
回首来时路,郁郁满芳华。当丰台法务区从一纸蓝图变为实体,揭牌仪式上“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法治现代化护航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誓言依旧掷地有声。我永远会为丰台智慧从萌芽到落地而感动,那些调研路上的汗水、深夜会议室的讨论、贴满便利贴的修订稿,都化作对“法商融合、以法促商、以商带法”理念的坚守。
法墨融香处,是案头从未停笔的记录;烟火砺初心时,是街头始终温热的实践。十年光阴,帮助我从一名法学院的青涩学子,成为法治城市的践行者。从“案头”到“街头”,从“纸面”到“落地”,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对法治的信仰;而在丰台的法治年轮里,也早已刻下我们共同成长的印记。我坚信,每一个青年干部都会在丰台的发展时光中不断蜕变、各有精彩;我们与丰台共成长的故事,也永远在路上。
(作者系“丰台菁锐营”学员,丰台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指导科科长 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