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烽火卢沟 不朽丰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生热血洒疆场”

  本报讯(记者 蒲长廷)佟晓冬家中的多宝格上方,一张泛着岁月黄晕的黑白照片静静陈列。照片里,佟麟阁将军身着长衫,头戴皮帽,身旁是夫人彭静智与次子佟兵。1933年3月张家口的光影,定格成家族代代相传、永远鲜活的记忆。 

  佟麟阁之孙,75岁的佟晓冬坐在照片下,向记者讲述着祖父的故事。这场采访数次被哽咽打断:第一次落泪是在回忆祖父母金镯里的深情时,温柔得像岁月里的余温;当追溯佟麟阁将军对学生兵的抗日誓言,哽咽让话语断续,泪水再一次漫上眼眶;而谈及祖父牺牲前死守阵地的壮烈,刻在血脉里的悲痛让泪水再次落下。

  金镯刻深情 家训铸家风

  “瑞清夫人随我二十载,戎马奔波,历尽艰辛。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尊老育女,克勤克俭。”这些是当年爷爷送给奶奶那对金镯上刻的字,佟晓冬说,家里长辈一直这么传着。这对金镯是1933年佟麟阁将军送给妻子彭静智的礼物,彼时他正投身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而妻子已随他辗转南北二十载,从河北高阳的乡村到烽火连天的战场,从未退缩。

  (下转04版)  (上接01版)

  佟家的客厅依然挂着八个大字——忠孝、仁爱、谦逊、励志,这是佟麟阁亲手定下的家训。他还常以《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教导子女,这些字句相互映照,成了家里待人处世的规矩,一辈辈传了下来。在这样的氛围里,将军对家人温情脉脉,却始终将国家放在首位。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家中数次传来急讯:祖父病重、弟弟患伤寒,催他回家照料。但电话那头,他的声音坚定:“先有国而后有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最终,他留给家人的,是“要以忠诚的态度待人,以负责的信念任事”的嘱托,转身投入华北地区的防务与抗日军事训练。 

  那对金镯后来成了“救命钱”。北平沦陷后,日军抓捕佟麟阁家属,12岁的佟兵被囚,彭静智毅然将金镯典当,换回儿子的自由。“奶奶说,镯子没了可以再打,国没了,家就真的没了。”佟晓冬说着,泪水湿润了眼眶,奶奶当年那句话里藏着的家国情怀,他从小就听着,如今再提,心里头还是沉甸甸的。

  大刀映丹心

  誓言震山河

  “衅将不免,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采访中,佟晓冬猛地提高声调,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1937年南苑兵营的训练场。彼时,佟麟阁正为3000余名学生兵训话,他挥泪立誓:“中央如下令抗战,麟阁若不身先士卒,君等可执往天安门前,挖我两眼,割我两耳!”讲到这儿,佟晓冬的声音也哽咽了,眼角沁出了泪。他说,爷爷这辈子刚强,极少掉泪,可那天对着一群娃娃兵,眼泪里全是抗敌的决心。 

  这股决绝的勇气,早已融入第29军的骨血。1932年,深知装备落后的佟麟阁专程赴北平,请来武术大师李尧臣。两位爱国志士闭门数月,将六合神刀改良为“无极刀法”,又以大马士革钢材打造出特殊大刀——长柄、三面刃、双血槽,既能劈砍又能突刺,专门克制日军的“三八大盖”。“一刀劈下去,能斩断刺刀;反手一撩,可刺穿胸膛。”佟晓冬比画着刀法,眼中闪烁着光芒。 

  1933年长城抗战,第29军大刀队夜袭喜峰口,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严寒中,士兵们光着脚缠麻绳,挥舞大刀砍杀日军1000余人。日军为防斩首,竟被迫戴上“铁围脖”。上海作曲家麦新闻讯写下《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旋律,从此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唱,成了鼓舞军民奋勇抗敌的精神号角。“爷爷说,武器可以落后,但骨气不能输。”讲到此处,佟晓冬的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震撼。他知道,爷爷当年说这话时,既是自己面对强敌时的坚守,也道出了整个民族在危难面前不肯低头的硬气。

  《绝命诗》壮志

  热血染山河

  “苍天问我何所求?星河惨淡大江流。不求玉帝多封赏,但求直取强贼头。半生热血洒疆场,一路高歌唱自由……”佟晓冬吟诵着祖父的《绝命诗》,声音哽咽。1937年7月,日军步步紧逼,佟麟阁在军部写下这首诗,字里行间满是“盖世何足九万里,天纵奇才报国仇”的壮志。 

  7月28日,南苑兵营遭日军合围。汉奸出卖了布防图,飞机轰炸、坦克冲锋,学生兵们用血肉之躯抵挡。佟麟阁的副官多次劝他撤退,他却望着身边年仅十六七岁的士兵们,摇头道:“大红门失守,全局被动,事急如此,我不能临阵而退。”他下令让总教育长张寿龄带学生兵们突围,自己留下掩护,临行前摘下怀表,嘱托将其交给家人:“告诉夫人,代我孝敬双亲。” 

  当日军飞机俯冲扫射时,佟麟阁腿部中弹,一颗炸弹落下,他的左臂被炸断,却始终坚守在战场上,未曾后退半步。最终,这位45岁的将军倒在血泊中,生命永远停留在7月28日下午2时30分。 

  “爷爷牺牲后,遗体先被暂时藏在时村土道三角地菜地里,于7月29日运回北平城内。”佟晓冬声音低沉,慢慢讲述着,“为躲避日军,家人和部下将爷爷的灵柩转移到雍和宫附近的柏林寺。寺中方丈敬重爷爷是民族英雄,冒险收留遗体,还用爷爷母亲的姓为他立了灵位,一直严守秘密,直到抗战胜利。1946年7月,国民政府为爷爷举行国葬,才将灵柩从柏林寺移葬到香山。”泪水在佟晓冬眼眶中打转,那是对先辈深沉的敬意,“他用生命兑现了诗中的誓言——半生热血洒疆场,一路高歌唱自由。” 

  如今,位于丰台区大红门地区的佟麟阁学校,与当年佟麟阁将军的殉国处仅相距数百米。这所学校承载着对将军的缅怀与纪念,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烽火卢沟 不朽丰碑
   第05版:社会
   第06版:关注
   第08版:视觉
郑福来抗战笔记完成跨代传承
“半生热血洒疆场”
佟麟阁后人致新时代青少年
丰台报烽火卢沟 不朽丰碑04“半生热血洒疆场” 2025-08-18 2 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