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说
我始终牢记老一辈航天人的殷切嘱托,带领团队持续攻关智能技术‘卡脖子’难题,推动航天装备运维效率提升。
好人故事
东高地街道,王冠,1992年出生,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一部智慧发射场项目主任设计师、科技委人工智能专业组副组长。
他扎根航天智能技术攻关7年,主持研制我国首个航天测发领域大模型平台“航天超脑”,提升智慧发射场等航天场景的人机交互效率和指挥决策水平,攻克智能技术难题1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院科技进步奖十余项,用创新实践诠释新时代航天青年的担当。
面对航天装备智能化转型的迫切需求,王冠以“人工智能服务航天”为使命,突破多项技术瓶颈。他主持研发的“航天超脑”平台,首创基于专家系统的“逻辑脑”与基于大模型的“意识脑”双脑驱动的航天特色智能范式,形成了包含型号应用15项、工具链8项、智能体9项的产品与技术体系,从复杂系统综合运维、航天装备自动测发、知识管理辅助培训等多个维度提升智慧发射场等航天场景的人机交互效率和指挥决策水平。
在航天型号研制急难险重任务中,王冠始终冲锋在前。某首飞型号指控系统设计期间,他两个月内完成10余个系统的复杂接口设计,形成上千页技术文档;关键测试中精准定位40项异常参数,避免国家重点任务的延期。
他带队研发“神农”健康管理平台,实现全国发射场数据统一管控,保障43发次航天飞行任务零差错,减少一线人员40%出差量。在长征五号复飞攻坚中,他创新突破发动机大数据故障预测技术,为归零决策提供关键支撑,获突出贡献奖。
面对生成式AI技术浪潮,王冠率先布局航天大模型研发。2023年发布“航天超脑”平台,推动一部与军方基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牵引7个航天智能课题立项;2024年牵头成立人工智能青年突击队,构建“双螺旋”知识工程体系,孵化14项智能应用分支。其团队研发的“天眼”情报平台,累计分析外网数据300万条,服务国家战略安全决策;发明装备数据相关性决策等十余项技术,打破数据与专家知识壁垒,形成数项院级数据产品,突破“可靠、可解释、可信、可控”的大模型技术应用瓶颈,驱动航天新质生产力跃升,开辟自主可控的智能运维新赛道。
工作7年来,王冠逐渐在航天智能领域崭露头角,获评“装备试验数据工程先进个人”“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他说:“我始终牢记老一辈航天人的殷切嘱托,带领团队持续攻关智能技术‘卡脖子’难题,推动航天装备运维效率提升。”2023年,他参与主导的商业发射场智慧系统竞标成功,为我国航天产业化发展注入新动能。如今,他正以“航天超脑”为笔,在航天自主可控的智能化蓝图上挥毫泼墨,传承“领航”文化基因,将青春热血融入建设航天强国的壮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