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尺棉线两根杆,一方土地无须宽。抖动空竹疾速转,引得游人驻足观。上下翻飞千招变,左右腾跃百种旋。非遗传承为和谐,强身健体赛神仙。”王慧说,他对空竹的情感都融入这首自创的《空竹赋》当中了。
六旬老人玩转17斤巨型空竹
上午八点半,走进卢沟桥乡天元公园的小屯空竹站,总能听到阵阵 “嗡嗡“声——形状各异的空竹上下翻飞,上至82岁老人、下至3岁儿童,都乐在其中。
这些人当中,有一位老人格外显眼,他手中的空竹好似有灵气一般,能抖出不少花样。他就是小屯空竹队的发起人和负责人王慧。
“这个是我们玩的最大的单轮空竹,直径近1米,净重17斤,表演的时候观赏性好,但它的制作工艺已经快失传了,所以只能定期保养延长使用时间。”说罢,王慧给大家露了一手,只见这个直径近一米的大家伙,在一根两米棉线的牵引下灵活翻滚,还能像呼啦圈一样在脖子和身体间舞动,引得周围人阵阵喝彩。
曾赴国外参加民间文化交流
说起和空竹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一次偶然机会,王慧接触到空竹,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2007年,在小屯村的支持下,他把村里热爱空竹的人集中起来,组建了空竹队。村里还专门在新建的天元公园辟出一块800平方米空地,建设小屯空竹站。
“队伍拉起来了,就得有模有样。”抱着这种信念,王慧积极组织大家训练,还经常邀请其他地区的空竹高手前来切磋交流。如今,空竹队已拥有固定队员近60人,八成以上队员都有北京市体育局颁发的社区体育指导员的证书。村里也再次发力,将空竹站拓展到1600平方米,还设立记标牌,记载每一年空竹队参加交流的活动以及抖空竹技巧。
有了“硬件”支撑,加上自身实力不俗,小屯空竹队活跃在各种舞台上,不仅在全市组织的空竹赛中多次获奖,还服务过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大型活动,甚至走出国门,参加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成为国家级非遗空竹技艺第四代传人
随着空竹队名气的不断增强,慕名前来学习交流的人和团队越来越多。张师傅跟着王慧学了两年,如今抖空竹很有一套。“王队长非常热心,手把手地教,毫不保留。”像张师傅这样的空竹爱好者,王慧帮助了不少。
在外人眼里,王慧的空竹技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认为学无止境。2017年4月,他正式拜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空竹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李连元老先生,成为国家级非遗空竹技艺第四代传人。
这个新身份,让王慧充满动力也倍感压力。“我作为传人,有责任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现如今,他和空竹队的全体队员都在大力推广这项传统项目,空竹队的骨干还被多家学校聘为空竹老师,教学生学习这项民间艺术。“走进校园、走出国门,我们的目标是让这项技艺传播到更多的地方。”
■ 链接
携手津冀队伍共同推广空竹文化
2013年起,小屯村每年都会举办空竹比赛及展演活动,吸引了大量老中青乃至国际空竹爱好者的参与。小屯村空竹队、小屯村空竹站逐渐成为空竹爱好者心中的“标杆”,空竹大赛也发展成为颇有知名度的民间赛事。
2017年,在“加强三地空竹文化交流与合作 推动京津冀非遗文化协同发展”小屯村第五届空竹比赛中,小屯空竹队和来自天津、河北的两支队伍互换了队伍锦旗,承诺共同为空竹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携手努力。
天津、河北的两支队伍和小屯村也颇有渊源。
天津腾飞空竹艺术团发起人王友良、河北定兴空竹艺术团发起人王俊明,曾分别来到小屯村现场观摩空竹队的表演深受启发,回家之后便各自成立了当地的空竹团队。这才有了2017年的结缘。
现在,定期交流空竹技艺已成为小屯空竹队和津冀这两支空竹队的固定节目,他们也共同参加了一些京津冀的文化交流活动,共同推动三地空竹文化的发展。
■ 对话
记者:对于想学习抖空竹的爱好者,你有什么练习的建议?
王慧:抖空竹不仅是传统技艺,更是集健身娱乐表演竞技为一体的时尚运动,老少皆宜,易学易会。我们到小学去给孩子们上课,基本只需要三个课时孩子就可以“抖”起来,基本技能掌握后就可以慢慢发展多种玩法。
记者:抖空竹让你收获了什么?
王慧:通过抖空竹可以广结朋友、交流情感、互相帮助、建立自信、分享快乐。最主要的是提高了身体素质,增进了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
记者:空竹队有什么发展计划?
王慧:最近,上级部门计划把空竹场地翻修一下,已经提上日程,给大家创造一个更好的练习交流环境。现在,找我们交流的活动越来越多,我还要继续努力,给队员们创造更好的学习交流环节,带领大家一起把小屯空竹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