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丰台·社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7月0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出诗集办诗刊 金润诗社让老人们倍儿滋润
大红门街道金润家园社区建设文化学习型社区,为诗社解决场地、资金、老师“三难”问题
▶诗社程细万老人在台上讲解古诗词《清平乐》。
▲金润诗社成立九周年庆典上,老人们穿汉服朗诵。

  出诗集、办诗刊、建网站、做演出,大红门街道金润家园的金润诗社办得有声有色,不仅成为本社区老人精神文化的乐园,还吸引了海淀、东城、亦庄、昌平等地的诗友。回想过去9年走过的岁月,诗社创始人、首任社长梁志华感叹:“没有社区的支持,诗社不会有今天。”

  每周两次固定活动

  6月24日,北京地区最高温度已经达到38℃,炽热的日光洒下来,晒得人皮肤发烫。但在大红门街道金润家园社区的活动室里,金润诗社40余位老人满座却不感到丝毫烦闷,台上程细万老人讲解的古诗词《清平乐》,听得人气定神和,心静自然凉了。

  活动室里,除了程细万老人慷慨激昂的讲解,就只剩下匀速平缓的呼吸声,要是有谁交头接耳、小声讨论,就会有人把食指比在唇前,示意不要发出声音。讲解结束了,台下老人们自发报以掌声,气氛瞬间热了起来。

  这是金润诗社每周一的例行活动。诗词解析、老北京故事分享,再加上诗社老人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朗诵、歌舞节目,一场两个小时的活动下来,老人们个个容光焕发,好像再搞上两个小时也没问题。除此之外,每周三上午的9点至11点也是金润诗社的固定活动时间。在社区提供的活动室里,老人们读诗赏诗、分享故事、相互激发创作灵感,一上午的时间匆匆就过去了。

  “这里有微微的乡愁”

  “我们这里的老人,年纪最小的也有55岁了。”金润诗社现任社长赵志坚说,诗社现在册成员有47人,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今年也有70岁了。目前,诗社主要由梁志华、黎学忠、程细万、郭玉琴4位老师授课,他们有的是退休教师,有的是诗歌爱好者,有的参与过工会工作、经验丰富,其中,梁志华还是诗社的首任社长。

  诗社还经常组织采风,“附近的公园都逛遍了。”赵志坚说,诗社保证一年至少两次采风活动,牡丹开了就去看牡丹,荷花节开始就组织大家看荷花,一边看一边寻找创作灵感。

  “虽然退休了,但不能与社会脱节,我们要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社会的进程,与时代同步。”金润诗社的第二任社长马骥介绍,结合“七一”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节日,诗社已经创作出了一大批诗歌。

  马骥三年前从金润家园搬到了亦庄。人虽然搬走了,心还在诗社,他经常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回来参加活动,“我总觉得这里有一种微微的乡愁,有我最重要的老朋友。”在新家,他也组建了一个诗社,“我想把在金润学到的经验和做法带到更多社区,让更多社区的老年人一起享福。”

  社区支持出诗集办诗刊

  除了马骥这样眷恋乡愁的“老”人,金润诗社还吸引了许多其他社区的居民,“海淀的、东城的、亦庄的,还有昌平的呢。”说起经验,金润家园社区书记曹静介绍,自社区成立以来,就一直坚持建设文化学习型社区,通过发展社团组织,为居民搭建平台,在社区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社区把老人们采风得来的一篇篇或真挚、或生动、或曼妙的诗歌结集成册,先后出版了《诗歌与朗诵》《诗友同歌》及一本画册《华夏名亭》。2016年出版的《金润诗苑》,收录了诗友近300首优秀作品。

  在社区的指导下,诗社还建立起微信群“诗友之家”,老人们每天将自己的原创作品在微信群内发布,互相切磋、共同进步。社区还为诗社提供了活动场地;创办《诗友》诗刊,每两月出版一期,至今已出版70期,收录了广大社区居民和诗词爱好者的诗词作品;创建了诗友网站;购买演出服装,“没有社区的支持,诗社不会有今天。”诗社的首任社长梁志华说。

  穿着社区为诗社购置的服装,金润诗社曾走进金润小学,参加“不忘初心,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文艺演出。诗词、散文、歌曲、舞蹈,诗社的老人们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向观众传递了当代老年人的风采。

  ■ 幕后

  解决三大难题

  诗社应运而生

  金润诗社于2010年6月25日诞生,梁志华是第一任社长,也是最早的发起人之一。“那是10年前,当时社区有6000多户,2万多人,社区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老人居多。”今年81岁的梁志华回忆起诗社成立的过程记忆犹新。

  梁志华介绍,当时社区里老人不少,这些人退休搬进了新房子,住得宽敞,退休金不少,儿女孝顺,孙辈也都乖巧可爱,物质生活和家庭幸福感都得到了满足,但在精神层面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社区组建了歌舞队等各类文体团队,但不是每个老人都能歌善舞。

  “一边玩一边增长知识,保持脑子转动是这群人最大的需求。”梁志华萌生了创办社区诗社的想法,但他面临着三大难题,没有场地、没有资金、没有老师,这三大难题不破解,创办诗社就是空谈。

  梁志华找到了社区。“我说完我的想法,社区高兴得不得了,他们也在研究这个事儿。”

  “场地由我们协调物业;资金我们向上级申请;师资好办,咱们社区卧虎藏龙,退休教师那么多,就从居民里选!”社区“大包大揽”,困扰梁志华的难题迎刃而解。从社区出来,梁志华就觉得“这事儿成了!”

  金润诗社成立的第二年,2011年9月9日,金润家园社区的老北京故事会也成立了。梁志华介绍,成立诗友会是要以诗会友,传承祖国的诗词瑰宝,结交更多朋友;而组建老北京故事会则是要在讲述中,重温老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从而“更好地拥抱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北京。”他说。

  姜慧梓/文 杨东/摄

  (本版内容由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大红门街道办事处联合策划采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丰台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社会新闻
   第05版:丰台·深度
   第06版:丰台·民生
   第07版:丰台·社区
   第08版:文娱·副刊
刘玉坤:“藏”在光彩路社区的奥运冠军
出诗集办诗刊 金润诗社让老人们倍儿滋润
丰台报丰台·社区07出诗集办诗刊 金润诗社让老人们倍儿滋润 2019-07-05 2 2019年07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