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丰台·社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7月19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84岁老人坚守社区电台13年
西罗园街道第二社区杨祝军和老年伙伴组建广播电台,为居民提供新闻资讯、政策宣传
▲西罗园街道第二社区广播站内,站长杨祝军和电台其他志愿者一起查看播报信息。
◀杨祝军
  “居民朋友们下午好,西罗园第二社区开始播报。”7月4日下午3点,占地面积0.17平方公里的小区内,12只喇叭同时响起。这是西罗园街道第二社区每周四定时与居民相约的“社区之声”广播电台,从2007年第一次播报到现在,这一熟悉的开场白已经陪伴了居民13年,84岁的杨祝军和她的电台伙伴们也在背后默默坚守13年了。

  1988年社区成立我就搬到了这里,参与社区建设至今。希望我们的广播站通过提供资讯、政策宣传,可以一直为社区居民服务下去。

  姓名:杨祝军

  身份:西罗园街道第二社区

  新闻发声人、社区广播站站长

  年龄:84岁

  ■ 讲述

  闲不下来的“80后”

  记者:当初为什么推选您当广播站站长?

  杨祝军:我退休之前是小学老师,可能大家觉得老师在文字方面比较拿得来,但真正接触广播站工作才发现,隔行如隔山。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对得起大家对我的信任。

  记者:除了广播站,业余还有什么活动?

  杨祝军:我还是西罗园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事实上,还在做老师时,我就在做校外辅导员的工作。我们广播站与西罗园学校联络一直非常紧密,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孩子们也常来到我们社区广播站交流。通过社区的喇叭,播送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敬老孝亲的故事等。每年暑期,我还会组织孩子们参加各种文艺活动、手工课程,还有急救知识讲座,例如急救四大技术: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

  记者:您好像很懂安全急救方面的知识。

  杨祝军:我是中国第一批红十字志愿者,到现在已经有50年的时间了。1991年退休后,我又被返聘了6年半,抓100多所中小学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宣传红十字助人为乐的人道主义精神。1993年我带头创立了第一所红十字学校——宣外大街小学,那时候还获得过全国优秀红十字志愿者称号。

  风雨13年 居民从质疑到夸赞

  时间回到2007年,为了配合北京奥运会宣传,西罗园街道第二社区决定成立广播站,退休后在社区负责宣传工作的杨祝军和6个伙伴接下了这项挑战,杨祝军担任站长。

  这个由7位老人组建的广播站,在建站伊始就遇到了难题。杨祝军说:“刚开始是下午2点播报,社区喇叭也多,二十多个,有的还安在了人家窗户根儿底下。”正开始午睡的居民被喇叭里的新闻叫醒了。

  “你们念的什么啊?”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年“主播们”,像唠嗑一样把新闻念出来,加上很多新闻没有筛选,引来了一些居民的质疑。

  为了让广播站尽早“上道”,杨祝军向社区申请购买了专业书籍,学习如何选稿;还邀请播音老师为“主播们”上课;考虑到居民的午休习惯,她将播音时间推迟一个小时;每次开播前,安排播音员到小区喇叭底下听一听,人工检测声音大小是否合适。

  慢慢地她发现,下午唠嗑时有居民开始讨论广播站播报的新闻,还有人夸主播声音越来越有范儿。

  跟进热点 适时调整内容频次

  经过多家媒体报道后,这个社区里的广播站越来越出名,2013年,中央广播电台还邀请几位老人参加节目。“我们参观了中央电台的台史展馆,他们也是从我们这样的小喇叭做起,变成了现在的国家电台。”杨祝军认为,社区广播站虽小,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

  现在广播站固定每周四下午3点播报,内容也从最初的4个增加到8个,包括时政要闻、社区动态、综合快车、健康养生、法治班车、两岸一家亲等。

  为了合理安排栏目,杨祝军向居民征求意见,大家普遍表示,对养老保健方面最感兴趣。“我们的听众基本是老年人。”杨祝军解释,广播站播报时,年轻人多在上班,老人们在树下闲聊正好能听到。所以8个栏目中,只有健康养生每次都播,怎么吃药、怎么祛除老人味儿、怎么防火防盗、怎么科学带孩子等等,邻居伙伴儿常聊什么,广播站就播什么。

  另外,广播站会根据当下热点增加动态新闻或播放频次。“像前段时间比较受关注的扫黑除恶,最近的垃圾分类等,我们都会播报。”杨祝军说,逢年过节还会增加播报频次,增添节日祝福和安全提醒,大年三十社区领导还会通过广播站给居民送祝福。

  社区支持 地下室成温馨小站

  广播站位于社区9号楼地下室,入口处悬挂着一张承载岁月锈迹的铜牌“社区之声”。 

  虽然在地下,但杨祝军对如今环境很满意。“多亏了社区的帮忙。”她说,广播站刚成立那会儿,冬天用“小太阳”取暖,夏天靠小风扇吹凉,“尤其下雨最难熬。”当时地下室没有防雨防漏保护,每次下大雨,街面的雨水就顺着墙缝淌下来,不一会儿屋内积水就会漫过小腿肚。“我们叫上街坊四邻一起往外淘。”说起当时“救水”情景,杨祝军忍不住笑出声。

  后来,社区为广播站装了空调,做了防水措施,还帮忙制作墙上的宣传展板、为广播站常年订阅各大主流报纸、提供新闻播报方面的专业书籍等等。

  为了少给社区“添麻烦”,播报站的成员们也花了不少心思。就拿用纸来说,本来是播报站的一笔大开销——每次播报要做记录、剪报要整理成册、广播站考核表、例会记录……记者发现,每一本栏目册纸张都是粉红色,已经播报过的新闻剪报整齐地贴在上面,反过来一看是《致居民的一封信》。杨祝军说,这是大家把社区的废纸拿来,利用空白的一面做成册子、本子,如今广播站里的三个立柜装满了这些年播报的剪报和各项记录,基本都是利用废旧材料制成的。

  13年如一日 认真对待每次播报

  作为广播站的“元老”, 杨祝军13年来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次播音前都要至少提前半个小时来到广播站,检查设备、维护卫生,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我们都把这儿当成自己家一样,广播站的每一张桌子、每一盏台灯都是大家一起攒起来的,《广播站守则》也是我们一起制定的。”

  另外,为了方便来访者能随时查阅当天播报的内容,杨祝军要求大家像开播第一天一样,随时保持有人监督的状态,每次播报时都会在旁边做记录,“播送主题、新闻内容、摘录自哪张报纸、播音员是谁等等这些问题都要在记录中有所体现。”

  13年光阴,对老人来说尤其珍贵。之前的7名成员,有3位因为身体原因退出,所幸有新鲜血液加入,如今这个播音团队固定为5人——84岁的杨祝军作为站长,负责管理广播站总体事务;72岁王文平是广播站男主播,女主播则由61岁的张秀英担任,同时她也负责对外联络沟通工作;主编是74岁莫正升,负责在《北京日报》《光明日报》《生命时报》等媒体上挑选新闻;69岁的宋旭光负责播音材料的分类归档。

  即便现在广播站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72岁,但大家对于播音业务仍有着很高的要求。在最新的工作报告总结里,杨祝军写道:“希望社区能提供更多播音工作方面的书籍,提高我们的播音业务素质水平。”

  马瑾倩/文 王嘉宁/摄

  (本版内容由丰台区融媒体中心、西罗园街道办事处联合策划采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丰台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社会新闻
   第05版:丰台·理论
   第06版:丰台·民生
   第07版:丰台·社区
   第08版:文娱·副刊
按“图”索骥 快准稳解决居民诉求
84岁老人坚守社区电台13年
丰台报丰台·社区0784岁老人坚守社区电台13年 2019-07-19 2 2019年07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