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面前已经泛黄的《人民铁道报》,“记者赵志敏”几个字仍然油墨清晰。几十年过去,报纸留给世界的是铅字印成的历史,而对记录者赵志敏来说,报纸留给她的却是那段峥嵘岁月里数不尽的经历和故事,“很多采访对象,他们为国家贡献一切,对党忠诚,对国家忠诚的初心值得我学习一辈子。”
旧报纸讲述铁路往事
和铁路系统打了半辈子交道,赵志敏对铁路有种无法言说的情感。2016年,她乘坐北京至上海的高铁G1出去旅游,那种感受至今难忘——“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宽敞整洁的车厢,350多公里的时速,运行平稳,杯子里的水半滴都不会洒出,每个座椅下还有电源能随时给手机充电……坐在车厢里,赵志敏一边感受着当下风驰电掣的“中国速度”,一边放任思绪回到从前。
1978年,赵志敏入职《人民铁道报》,先后任记者、编辑。修建铁路的、检查铁路的、负责客运的,铁路上各工种门类的一线人员都是她的报道对象。“过去我们坐蒸汽机车出去采访,经常煤渣糊一脸。”那时她不知道什么是高铁,更无从想象如今这番景象。
“1985年我去云南采访,当地人说云南十八怪,火车没有汽车跑得快。”当时听后她面上虽只是笑笑,心里却难过得不行,“我就想,我们的铁路怎么能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记者的她和同事愈发握紧了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见诸报端,为铁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先行官的呼唤与企盼》等多篇有影响力的报道逐步推动并见证着铁路的跨越式发展。
赵志敏还记得,那个时候铁路系统内部开始自我改革。一方面铁路线越修越长,铁路网越铺越广;另一方面,铁路部门把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出击,车厢环境和服务质量也有了质的变化。
“为了让火车服务更多群众,调度部门的脑筋都想到打结了。”赵志敏说,她曾因为采访的机缘参与了一次中卫铁路的党支部会议,虽然对会议内容的记忆已模糊,但那种感受她至今难忘,“当时我就觉得我们铁路工人英勇顽强,铁路党组织是非常坚强的。”
从“烂笔头”到电脑记录
铁路事业在飞跃,新闻报道也紧跟脚步。赵志敏曾多次参与全国两会的报道,第一次是在1987年,那是她进入《人民铁道报》的第9年,当年报社没拿到两会记者证,她和同事只能守在驻地,随机“抓”铁路系统的代表和委员采访。到了第二年,有了两会记者证的她每天骑着自行车到人民大会堂的南门,停好了车再走进去采访。第三年的时候,交通工具有了质的飞跃——报社有了采访车。
在撰写的众多与两会相关报道中,赵志敏印象最深的是《14大向我们走来》,她在文中详细报道了女代表逐渐增多,妇女工作得到重视,妇女也开始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那个时候,三四十页的内容都要拿笔记下来,回来需要整理两天。”整理之后再写作,赵志敏常常靠着浓茶和速溶咖啡熬过一个又一个深夜。
进入21世纪,记者的采访工具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赵志敏口中的“烂笔头”和采访本,变成了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运行速率更快的笔记本电脑和录音笔,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了。
与此同时,媒介的变化也让赵志敏应接不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形成传播矩阵,让如今的讯息以更快、更立体的形式出现,一些全新的变化让这位老新闻人都不敢轻易评论了,但她知道,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新闻是今天的真实,明天的历史,失去了真实新闻就失去了生命力。”回看自己的报道,赵志敏觉得自己做到了力求真实。翻开自己保存的已经泛黄的报纸,那里记录着时代的变化和永不逝去的历史。
■讲述
兄妹寻医路
因医保完全不同
作为新中国同龄人,赵志敏的个人生活也随着国家的强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其中,她感受最深的就是医保。
赵志敏说,1978年因为父亲病重,她从陕西调回北京工作,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家中还有一个患肺病的哥哥,因受父亲去世影响,原本平稳的病情出现反复,发展到咳血的程度。
由于哥哥是单位临时工,不能享受医疗报销,自己的工资又无法负担,赵志敏便自掏腰包,托朋友各处寻医问药。可尽管她为此倾尽积蓄,哥哥还是在反复发病之后去世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志敏因为久坐患上了腰颈肩职业病。幸运的是,不久后国家开始实行医保,虽然当时还是小范围试点,看病要跑很远,但因为有了医保,检查、化验、手术都变得很顺利。
后来,医保面向全部三甲医院开放,赵志敏还听说,如今重病患者到医院,医生会主动询问是否纳入了大病统筹,报销的上限可达30万元,“像哥哥那样看不起病的情况几乎没有了。”
享受着国家的福利政策,赵志敏也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馈着社会。退休后,她活跃在社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时,她还积极参与了志愿服务——在太平桥辖区六里桥立交桥边上站岗,“我抬头看着飞机就那么飞过去,觉得真棒,真激动,真自豪!”
现在,赵志敏的老房子贴上了保温层,换了上下水管,房前的违建拆除后变成了绿地,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如今老了,病是越来越多了,但是开心的事儿更多,不像以前那么愁了。”赵志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