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房办公 参与制定工作报告规范
1979年10月底,30岁的陆文霞从大兴县委宣传部调至县检察院做调研工作,加上从部队转业和老法院、检察院来的工作人员,一起办公的总共20多人。那时的检察院只有一排平房,十几个房间,院子里一口机井,“当时觉得工作环境挺宽敞,条件也不错。”
写材料、做报表,跟着检察长办案……这是陆文霞初到检察院时的主要工作。她回忆,被调到检察院,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起草检察长向人大常委会作的工作报告。“工作报告的称谓、格式都不知道,此前也没有参考。”当时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主任召集各区县相关人员,一起研究工作报告的具体写法以及开头结尾的规范等。这次难忘的经历,让陆文霞受益匪浅。
为了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此前从未接触过法律工作的陆文霞参加了一期又一期的检察干部培训班,在那里她第一次了解到犯罪构成理论。“大家常说的诈骗罪、盗窃罪、强奸罪等等罪名,有不同的构成要件,社会危害性也各有不同。”陆文霞说,当时的培训地点在海淀区的马甸,她从南苑的家出发,坐公交车来回要4个小时。漫长的路途并没有浪费,她在公交车上站着背完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几百条法律条文。等到培训结束回到单位,她便成了同志们眼中合格的研究室工作人员,甚至有人把她作为“专家”请教。
搬进楼房 取证开始使用电脑相机
1981年,陆文霞正式调至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工作。当时的办公地是个四合院,共68人,设有批捕科、起诉科、经济科、办公室、信访接待室等几个部门。1984年区检察院和区民政局、区司法局一起搬进一栋4层高的办公楼,检察院设在二、三层,共20多个房间。
随着国家法制的逐渐完善,检察业务工作不断拓展,业务科室逐渐增加,侦查监督、审判监督、民事、行政监督工作量迅速加大,检察院的工作人员逐步增至100多人,反贪、渎职科室的工作人员不得不到院外借房办公。
直到1992年,检察院终于有了自己的5层办公楼,除了之前的几项业务工作外,检察技术业务成了检察院发展的一大重点,检察院迅速在各部门配备了电脑、传真等设备,照相机、录像机、办案用车、档案存储逐步完善,检察取证和案件存档也开始使用照相摄像和电脑。
1994年,陆文霞开始担任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更多地接触检察业务工作。按照当时规定,公安部门报捕的案件,检察院需在4天内对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批捕。她还记得,早晨8点一推开办公室的门,还没来得及打水,就有人来汇报案件,经常忙到中午吃饭,才想起来没喝一口水。即便如此繁忙,她也一直坚持规范办案,避免先入为主。
退休之后,陆文霞被丰台区妇联聘请做妇女权益保护的法律援助接待工作,这期间她接触最多的案例就是女性遭遇家暴或在工作中受到不公平待遇,每次她都会为对方出主意、介绍法律知识,或者与上级法律援助部门联系。“曾有个高学历的女性遭受家暴,被丈夫拿烟头烫。”陆文霞说,许多女性在遭受家暴后,常常因为对方几句道歉就放过问题,除了对对方抱有幻想外,不知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是重要原因。而她的工作正是为这些人提供相关帮助,这让她觉得很有意义。
坚持学习 从成人高考到网络课程
退休近20年了,陆文霞还保存着工作时单位发放的制服,整齐叠放在柜子里。从冬装到夏装,加棉到短袖,各种样式。见到陆文霞时,她身穿的正是退休前检察院发的一套
夏装短袖工作服,“穿着挺舒服也挺方便。”陆文霞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如她身穿的制服一样,不曾因为退休而褪色。
在她家里的抽屉里,保存着另一件“珍宝”——成人高考合格证。1986年,37岁的陆文霞在繁忙的检察工作中,完成了为期3年的自学高考。当年的自学高考需要一科一科考核,全部科目通过后才可获得毕业证书。“最低62分,最高90多分,十几门课,考到最后头都要炸了。”陆文霞回忆,当年还没有施行双休日工作制,每周只休息一天,上班时间不能看书耽误工作,只有每晚回家学,那时候孩子尚小,为了准备3年高考吃了不少苦。
也正是自学高考的这几年,让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退休之后,陆文霞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书法班、文学班,后来参加丰台区老干部局组织的晓月诗社,开始学习格律诗。
现在她还抽空学习电脑操作,将自己的旅游视频剪辑成影片,闲暇时候,老两口用硬盘把影片导入到电视上,坐沙发上回顾欣赏。
用陆文霞的话说,现在她学习的途径也在与时俱进。经朋友推荐,她关注了许多微信公众号,收听名家讲解中华文化等网络课程,每周定期推送音频文字,“跟听书一样,就把课给上了。”
■讲述
玩转朋友圈 一起交流格律诗
即便已经70岁,但陆文霞能像年轻人一样玩转微信朋友圈,那里也成为她与好友们进行诗词交流、文学创作的重要阵地。
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朋友送给她一个朱顶红块茎,经老伴儿精心培育在冬天开出大朵红花,她高兴地拍下照片发了朋友圈,“赢得朋友们一片点赞。”随即,家人便鼓励正在学习格律诗的她为朱顶红写一首作品。
好友见陆文霞为写诗发愁,便通过微信发来一首自己的创作,后经修改交流确定了最终版本《七绝·朱顶红》:“又逢初岁绽芳枝,绰约嫣红总适时。料是东君多逸兴,良辰共醉亦情痴。”陆文霞将好友的诗句配上自己的摄影作品一同投稿到《丰台老干部》报,成功刊发。
晓月诗社的诗友把作品发到微信群,诗友们便在微信群一同讨论,有的人干脆用微信语音朗诵起来。“通过微信,我们随时都能以各种形式跟大家交流学习。”陆文霞心满意足地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