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老兵我就想起父亲”
齐欢渡的父亲名叫齐心。9月30日上午,在齐心曾经居住的房间里,电视正在播放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巍然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两组花坛上镶嵌着用白色菊花等编织成的18个花环,寄托着全国人民对英烈的深切缅怀。齐心老人的儿子、女儿和女婿们带着老人的照片,一起观看了电视直播。
第二天国庆节,一家人又齐齐整整地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盛大的阅兵式让全家人振奋不已,不过最触动大家的,是群众游行中的“致敬方阵”。电视屏幕中,坐着老兵代表的礼宾车徐徐驶来,不少人手中举着革命先烈的照片。
“自从2017年父亲去世后,每次看到老兵,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父亲。”齐欢渡介绍,父亲齐心生于1923年,成长在革命老区河北省平山县,年轻时就接受了进步思想教育,不仅积极传播革命思想,还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在担任平山县北庄村的民兵指导员时,他曾带领民兵冒着生命危险到敌占区的温塘去给抗日部队征集粮食。1942年,19岁的齐心正式参加革命,成为华北军区聂荣臻部队的一名战士,之后又转战到华北军区印刷厂,在党的宣传战线上继续为抗战、为全国解放做贡献。“如果父亲还健在,看到我们的国力如此强盛、军事实力这么强大,一定会很高兴。”
第一张全家福拍于1950年
“父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从战火纷飞年代中走过来的他,给我们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在齐欢渡家中,珍藏着一个精致的黑色皮匣子,里面是父亲留下的“遗产”——几张老照片,父亲亲笔写下的回忆手稿,这些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
“这张黑白照片,是进京不久的爸爸带着妈妈和年仅一岁的哥哥在白塔寺附近的一个照相馆留下的第一张全家福。”齐欢渡拿起匣子里的一张照片,讲起了背后的故事。1949年全国解放,父亲随部队来到北京,和部队战士们一起参与了开国大典。第二年,父亲就把母亲、大哥接到北京,在北京的第一个家附近拍下了这张全家福。“这是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拍的,对我们家来说意义非凡。”
“这张彩色照片里,是父亲舍不得扔掉的旧家具。”齐欢渡指着另外一张照片说道。照片中有一张单人皮沙发,扶手上的外皮大部分已经磨破,白色的里衬露了出来,“这张沙发一直留着,陪着父亲走到了最后。”齐欢渡回忆说,在父亲去世前的几年里,她为了方便照顾,便和父亲搬到了同一个小区,搬家的时候,家里有不少用了近二十年的旧家具,她说服父亲扔掉,可他就是不肯。子女们明白,父亲留着这些旧家具,并不是心疼钱,而是他一直秉承着低调朴素的生活作风,不习惯也不愿意铺张浪费。
在齐家珍藏的老照片里,除了齐欢渡兄妹三人,还有一些河北老家的亲戚。齐欢渡说,父亲来到北京后,对于河北老家的亲戚们总是能帮就帮,不图回报,“父亲省下工资帮助了不少老家的亲戚和乡亲们,有的还会接到家里住一阵。”
“绝不能占公家半分便宜”
生活中的齐心节俭朴素,工作中的他则严肃认真,始终秉承共产党员“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工作作风。
齐欢渡还记得,父亲曾先后担任华北军区印刷厂生产科科长、西城区工业局局长、北京市塑料公司副经理、北京市包装印刷公司总经理等职务,因工作岗位变动,历经过多次搬家。有一年,全家搬到新街口的一个四合院里,因为平房屋顶破了洞下雨总漏水,齐欢渡路过胡同的房管所门口,看到随意摆放的瓦块,就拿了两块回家补在了房顶上,结果被父亲严厉责备,狠狠地教训她“绝不能占公家半分便宜”,并让她退了回去。
齐欢渡的大哥、年过七旬的齐志忠则回忆,“父亲在北京市塑料公司当副经理时,又抓业务又抓管理,但他从没往家里拿过公司的新产品。”
1983年,齐心从工作岗位退休,也没闲下来,而是继续发挥余热,在全国饲料协会担任顾问长达十年。“父亲总是说,能工作、能为组织做贡献都是光荣的。”齐志忠回忆起父亲的点滴,感慨地说,“父亲为党努力工作,勤奋廉洁,光明磊落,他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我们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光荣和自豪。”
■父亲赋予了我们正直的灵魂
记者:父亲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齐志忠:父亲不会特意给我们讲大道理,更多的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给我们做一个好榜样。他不仅追求上进,更对党忠诚。我受父亲影响,有从军经历。在我们这个大家庭,我和小妹妹都是党员,我们的孩子也受爷爷影响积极要求进步,入团入党,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记者:您一直在老人身边照顾,您觉得父亲给后辈们留下来的最大财富是什么?
齐欢渡:想起父亲曾经的点滴,我觉得父亲真是一个正能量满满的人,父亲一生从未追求个人名利,他不仅给了我们生命,更赋予了我们正直的灵魂,教会我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工作。他留给我们后辈最宝贵的就是对党忠诚、为国家奉献的精神财富。
姜慧梓 马瑾倩 闵丹/文 王嘉宁 杨东/摄
(本版内容由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和义街道办事处、太平桥街道办事处联合策划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