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防控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缩影,无论是居家战“疫”、还是社区防控,通过参与其中的共同责任感,使广大群众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责任同担,最终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也发现,有些社区村政策宣传不够到位,有的社会动员覆盖面还不够广泛,有的对群众需求把握不够精准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政策制定和落实过程中,群众的参与度不够、民意表达不充分等有关。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是依靠群众,要从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出发,动员群众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政协组织在反映群众的真实需求、广泛发动群众和提升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上,具备“我有你没有、我能你不能”的政治优势。通过拓宽协商渠道、畅通社情民意收集网、完善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的体制机制等方式,积极推动政协触角向基层延伸。一是拓宽协商渠道,丰富协商载体。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发挥与其协商形式紧密相关。除规范有序地开展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等主要协商形式外,还可根据需要,灵活机动地搭建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移动履职等互联互通的平台,让委员履职方式更加灵活、更接地气,把协商从会场延伸到网上,把共识从线下惠及到线上。二是畅通社情民意收集网。发挥委员植根人民、来自群众的优势,推动委员“下沉”,把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向基层延伸。引导委员积极参与街乡镇、社区村的小院议事厅、居民恳谈会、居民微提案等基层协商活动。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中,一方面将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传递到基层群众中,做好宣传政策、理顺情绪、解疑释惑工作,为社会治理各项决策奠定广泛而真实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强化社情民意信息舆情的汇集和民意表达功能,把基层协商中提出的一些事关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共性问题,通过政协的渠道进入同级甚至上级党委和政府的视野,进而对公共决策产生影响,促进党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施策更加精准有效。三是完善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的体制机制。根据《政协章程》规定,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的工作思路,探索建立和完善区级政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区村、街乡镇、区级职能部门、区级”多级联动协商议事机制,形成自下而上、纵横联动的基层协商民主体系,将街乡镇、社区村经过议事协商,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筛选提交至区职能部门或区级,解决协商意见的“出口”问题,从而推进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街乡镇层面,设立委员基层联络组等形式的委员联系基层的平台,明确各街乡镇配备一名联络员(可兼职),加强对政协委员的联系服务和保障工作。
疫情大考仍在继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这个民族、国家和人民,每个群体都有珍贵的体会、难忘的收获。通过对基层疫情防控工作的总结,尤感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载体,必将在社会治理创新中持续深化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独特作用,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区政协 任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