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严梦茹)“这大家伙可真厉害,我往这儿一站垃圾桶自己开盖了!”
“可不嘛,还能积分换垃圾桶,再也不用我自己背出去找废品站了。”
今年,东高地街道为四营门北路2号院引进一组全自动智能垃圾分类桶站,大大减轻了居民垃圾分类压力,提升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热情。一直以来,东高地街道坚持多措并举抓实抓细垃圾分类工作,助力辖区创卫创城工作。
硬件提升,推动桶站设施科学化。基于居民不同投放环境的需要,辖区内市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四营门北路2号院试点传统桶站、智能桶站组合的科学设置模式。物业公司将原有7组桶站撤减至3组,不仅满足老年人传统桶站投放需要,也增强了垃圾清运的效率。同时在小区中心位置增设1组具有户主信息人脸识别、分类积分记录功能的智能桶站,并由物业公司定期组织开展积分兑换活动。通过丰富分类投放形式,增强居民的积极性。
各司其职,坚持卫生维护常态化。街道建立“街道抽查、社区检查、居民监督、物业自查”的四级管理模式,从示范小区着手,从细、从严、从实开展桶站卫生监督检查,建立统一的桶站卫生标准,督促其他物业公司不断向示范小区靠近。同时率先在示范小区内摸索长效管理机制,设置卫生巡查岗,结合桶站数量、桶站位置合理配备巡查人员,对桶站卫生实施动态维护,让干净整洁的投放环境成为常态。
扩大宣传,实现源头分类精准化。街道、社区把握“双创”契机,在织密疫情防护网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结合疫苗接种动员,积极开展入户宣传,了解居民家庭分类情况,悉心给予分类指导,以提升居民源头分类准确率。同时充分发挥机关干部、在职党员的引领作用,带动辖区居民、志愿者参与桶站值守、卫生巡查等垃圾分类活动,让社区内浓厚的分类氛围持续升温,形成“人人愿分类、人人在分类”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