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在词典上的解释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但当把“活动”的范围缩小到“学校组织的活动”时,这个词就与学校、家长及孩子变得息息相关。如果学校、家长能有效利用“活动”并理解“活动”的意义,将能帮助、引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不同家长对“活动”的不同见解
以“孩子即将开始暑假,上学的最后一天拿回来了《暑期实践活动安排》为情景”,下文中3位“虚拟家长”—“李抱怨”“吴所谓”和“郝兴奋”的观念与行为各代表了一部分家长。通过他们来了解不同家长对“活动”的不同见解与想法。
“虚拟家长”李抱怨:都放假了,还有这么多事?平常上学就得管学习,提醒这、提醒那的。趁假期还不能给我自己放个假?这活动有什么用啊,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虚拟家长”吴所谓:有活动安排啊,那就让孩子自己想着按要求做。这是发孩子的,让他自己完成去吧,能什么样就什么样。
“虚拟家长”郝兴奋:假期里我跟孩子一起参与活动,陪着他一起干点什么。
3位“虚拟家长”产生不同典型性反应的根源是对“活动意义”的不同理解,可见理解“活动意义”对活动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
发现“活动”的意义
“活动”就像乘坐的“列车”,两者都是一种具有目标和方向性的载体。列车是把人们送到目的地的交通工具;而活动是帮助孩子从起始点逐渐靠近目标、不断成长的载体。
活动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能助力个人或集体的成长与发展。解决问题是眼前的短时目标,而个人或集体的成长与发展是更长远的目标。所以,在面对学校组织的活动时,需要用较高较远的站位,看到活动的真正意义,看到个人或集体在活动中的成长点。
有效利用“活动” 引领孩子成长
在活动中“放手试”。“放手试”是指在活动中给予孩子背后的支持,让孩子相对独立地去参与活动。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实践“放手试”呢?
首先,具有安全性的环境。“放手试”与前面两种方法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给了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间,而且鼓励他们能够自己独立地完成活动内容。所以在“放手试”的过程中,“具有安全性的环境”是最基本的。在安全性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就不能使用“放手试”。其实“放手试”并非真正的完全放手,而是一定要以安全为前提的,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活动“参与场”。
其次,具有可创造的空间。孩子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他们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特别是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他们的“异想天开”可能会让成人为之一振。
再次,具有全接纳的态度。前文提到了态度、情绪对引导孩子参与活动的重要性,“全接纳”的态度就是在引导孩子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任何可能出现的现象和结果在心里是设有承受预期的。总之,既然放手了,那么就真正地给孩子空间。
通过手工制作来举例,它是劳动教育中的一部分。在参与废物利用的活动时,孩子就会对选择的废旧物品进行各种剪裁、组合,他们虽然有兴趣、有想法,但不一定就一次成功。这就是“接纳孩子的失败”。既然放手,就要给孩子试错的空间。
再比如,当看到孩子为了参与一个活动而弄得一片狼藉的时候,有的家长可能就会开始数落孩子,然后自己开始收拾残局。其实对于家长自己收拾“残局”的问题,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接纳孩子的慢动作”,他可能不是不收拾,只是还没开始、还没意识到,需要家长的提醒。而家长接纳的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一次“制作美食”的活动为例。家长记录下了孩子确定食材、购买食材、制作美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够看出家长对孩子参与活动的全接纳,给了孩子很多的自主空间去进行选择。能够想到孩子在这样的经历之后,绝不仅只是会做了一道美食,而是在生活常识、劳动技能等方面都能有所收获。或许他在进行下一次美食制作时,就能开始考虑更多因素,而这些都会为他的未来成长提供更多有意义的生活经验。
在安全的环境中,在家人们的全接纳下,孩子们勇于尝试、大胆创造,一定会在活动中收获成长。
家长在用心地参与活动或是引导孩子参与活动,让活动真正发挥作用,借助“活动”的力量,让孩子不断成长。
文/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南站学校教师 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