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以来,丰台区有4所学校入选由中国宇航学会挂牌认定的“全国航天特色学校”,首批有北京市航天中学、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第三小学。第二批有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第二小学、北京钱学森中学。
如何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航天梦想?丰台这些“全国航天特色学校”丰富多彩的航天特色课程和活动给我们很多启示。
北京市航天中学:
种植太空种子
作为以“航天”命名的学校,北京市航天中学非常重视科技及航空航天的特色教育。学校围绕“航天领域”的教育发展,设立了多个科技特色实践基地,如问天阁、天象厅等,用于航天科技普及和天文教育;模拟飞行室、航天创客空间,用于航模及创客教育;天蔬苑,用于太空种子种植实践和劳动教育。
学校还充分利用周边航天科技资源以及校外资源单位,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及航天特色教育,形成了特色环境、特色课程、特色活动、特色社团、特色竞赛、特色辐射的“六特”实施渠道。
太空种子种植社团就是其中一门特色课程,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针对学生在自然、社会、生活方面的认识局限性和动手能力不足,从学生每天要吃的蔬菜的种植入手,创造性地把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孩子们进入学校的太空种植实践基地和无土栽培实践基地,去了解太空种子、蔬菜及其种植的相关知识,体验种植的过程和乐趣,锻炼动手能力,培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第三小学:
主题活动激发学生探索航天热情
受中国航天博物馆邀请,开展以“深空探测”为主题的航天科幻画创作活动,东高地第三小学的学生代表受邀走进中国航天博物馆参与“绘”上太空主题活动。同学们观看了“中国航天历史和精神”“导弹武器”“运载火箭”“载人航天”等展览,了解相关的航天知识;利用馆内的航天服及数字交互系统、中国空间站VR漫游系统、太空生活展等互动设备,开启了空间站的全方位、沉浸式观展体验。同学们还近距离了解深空探测知识,观看月壤……一件件满载“时光密码”的展品如同一道道“年轮”,连起航天事业的昨天、今天、明天,见证了航天人勇毅前进、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一步步迈向更深远的浩瀚星空。
“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中国人向着月球、火星、太阳等星球不断进发,叩问苍穹的脚步不曾停歇,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奋斗。通过各种航天主题活动,东高地三小的同学们的兴趣不断被激发,这些未来的小航天人将在成长道路中学习航天精神,迎难而上,努力奋进。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第二小学:
走近航天人物 赓续航天精神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第二小学作为航天子弟学校,身处航天发源地、中国运载火箭的摇篮,学校注重培养学生从小学会关注科学,关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培养从小崇尚科学的品德,提高动手、创新能力。多年来,学校利用各种形式培养同学们探索航天的兴趣,激发他们“欲上九天揽月”的热情。组装东风一号火箭模型,模拟发射升空;走进航空博物馆,在行走体验中学习航空知识;组织“乘梦天舟 扬帆星海”科普周主题活动……东高地二小将对孩子航天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为迎接今年航天日的到来,学校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第一任大队长申行运走进学校,为五年级全体师生带来“中国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主题讲座。围绕着“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载人航天精神”这三方面,申行运深入浅出地给队员们介绍了他丰富、有趣而又难忘的工作经历,让现场师生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航空航天知识的了解,增强了学习兴趣。生动形象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表述吸引着现场师生。大家明白,载人航天精神与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孩子们立志要努力学习,从小树立远大志向,长大后报效祖国,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力量。
北京钱学森中学:
院士“1+X”领航室
北京钱学森中学成立了院士“1+X”领航室,开设丰富多彩的科创课程。其中“1”代表的是院士,“X”代表航天一院的设计师和钱学森学校的学生群体。即聘请航天院士为领航导师,聘请设计师组成专家团队担任科创选修课程的指导授课教师,为学生量身打造富有特色的科创课程。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学科学、爱科学,体验科学探究历程、创造科学实践成果,让钱学森精神在脚踏实地的教育中扎实传承。
领航室科创课程包括八门特色课程:《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指导》课程、《热力学基础及小型热电转换装置制作》课程、《流体力学基础及航模实践》课程、《重复使用空天飞行器的“我型我秀”》课程、《航天热点解析与未来展望》课程、《从宇宙到果仁:航天工程中的科学原理》课程、《电子工程技术入门与实践》课程、《数学模型与3D打印》课程。
比如其中的《重复使用空天飞行器的“我型我秀”》课程,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空天业务部授课,团队成员在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载器总体设计、布局优化、规划论证、飞行试验、综合保障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课程通过授课、观影、研讨、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重复使用航天器发展应用前景和相关专业知识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原创性思维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对重复使用航天器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对航天事业的崇敬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