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光,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审,著名作家,北京市丰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编辑部主任,先后发表电影评论、人物史传文章约100万字,发表短、中、长篇小说约120万字,出版长篇小说《建国大业》(合著)、《辛亥革命》(合著)等。独著电影文学剧本《城南庄1948》《二胡大师黄海怀》,均已搬上银幕。合著电影文学剧本《建国大业》,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等拍摄,影片获长春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合著电影文学剧本《辛亥革命》,剧本获第四届(2010年度)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大奖,由长春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等拍摄,影片获长春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剧本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剧本奖提名。
专著《云白石坚—苏云传》,专论《试论谢晋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晓风残月与大江东去—黄健中电影散论》等。《刘苗苗素描》获1991年福建文联举办的“电影人物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为电影出谋划策》获《北京日报》1992年电影征文二等奖。2004年初撰写《努力塑造邓小平光辉形象》一文,获中直系统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征文活动“优秀奖”。
短篇小说《幽会》发表于《上海文学》,短篇小说《窄门》发表于《作家》,《作家》杂志1994年12期发表“陈宝光小辑”。短篇小说《右手》发表于2002年3期《飞天》,被收入中国作家协会编选的《2002年中国短篇小说精选》。
长篇纪实小说《离开雷锋的日子》
如期付梓,接受了精神上的洗礼
1996年,一部主旋律影片获得了年度上座人次和票房双冠军。
这就是由王兴东编剧,雷献禾、康宁导演,刘佩琦、吴军、宋春丽主演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很快,一家出版社找到了王兴东,打算在最短的时间内,以电影剧本为基础,扩写成长篇纪实小说。王兴东正忙着赶写别的剧作,于是向出版社推荐了陈宝光。
彼时的陈宝光,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编辑部工作。回忆接手创作长篇纪实小说《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往事,陈宝光说:“1996年之前,我与王兴东有过许多往来,曾陆续给他的剧作写过多篇评论。如今回想起来,这部长篇纪实小说的创作过程难度挺大的。”
一本300页的书,25万字,出版社给作者的时间就一个月,另给一个星期到辽宁采访。陈宝光之所以敢接这本书的创作,是因为他在抚顺一个工厂当过一年学徒,当地的风土人情、语言,还有地理状况,他多少熟悉一些。再有一个,陈宝光当过兵,倘若没有军旅生活,创作难度就更大了。
陈宝光心里还有一个底,他已经有多篇小说登上文学杂志。短篇小说《幽会》发表于《上海文学》1993年11期,转载于《中国文学》中文版(选刊)1994年3期。短篇小说《窄门》发表于《作家》1994年2期,后收入转载于时代文艺出版社“20世纪末文学作品精选短篇卷”《访问城市》。1994年12期,《作家》杂志推出“陈宝光小辑”。
接手《离开雷锋的日子》之时,陈宝光刚刚写完一部50000字的中篇小说,他感觉已经敲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
陈宝光先到雷锋生前所在的部队所在的班,采访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他迅速进入了创作氛围。接着,赶到雷锋纪念馆,他伫立在展厅的那一刻,心灵感到了震动。在展馆,陈宝光买了所有纪念雷锋的书籍。陈宝光还把雷锋战友乔安山请到北京,听他讲述雷锋的往事……
动笔前,陈宝光大致一算,只有一个月时间,一天必须写8000字。陈宝光回忆:“那些日子,赶上白天上班,晚上到家吃口饭,趴在那儿就写,熬到凌晨,那叫一个困,也不敢早睡。当时用的是400 字的稿纸,码在写字台上,差不多二尺高。”
长篇纪实小说《离开雷锋的日子》如期付梓,与读者见了面,陈宝光也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1999年,由解放军出版社推出的这部小说获得解放军文艺奖。
从事电影剧本创作
从《建国大业》到《辛亥革命》
2008年,王兴东邀请陈宝光与他一起创作鸿篇巨作《建国大业》剧本,陈宝光加入,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部鸿篇巨作之中。
当时,王兴东是长春电影制片厂职业编剧,有20 多部剧作投拍,《蒋筑英》《法官妈妈》等拿了两次金鸡奖最佳编剧。
这是陈宝光第一次从事电影剧本创作,陈宝光从事的是电影理论编辑与评论工作,也属于电影文学的范畴,但与电影剧本创作还不是一个行当。换一句话讲,陈宝光尚没有介入过电影剧作的实操。陈宝光感觉能和王兴东合作,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陈宝光说:“一个一天到晚分析评价别人剧本的人,这回就算是‘下海’了。”
王兴东拿出一册厚厚的空白笔记本,送给陈宝光,让他记下一些编剧的原则与基本技法等等,还有王兴东自己和别人的创作经验,比如《上甘岭》的编剧怎么说、《创业》的编剧怎么说等等。
剧作的前期案头工作,难度超出了想象。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为了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找出一条清晰的主线,陈宝光陆续参考了200余部相关的书籍资料,还在北京东城区图书馆找到了一册重要的历史文献《毛泽东年谱》。
在新中国成立前那段日子,毛泽东每一天做什么,年谱里基本上都有。
2009年9月26日,汇集了172位国内明星参演的《建国大业》隆重上映。这部史诗般的大制作,由中国电影集团等多家单位拍摄。2010年《建国大业》获第10届长春电影节最佳华语故事片、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2011年获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
王兴东与陈宝光合作的剧本,为整个电影的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电影问世,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又要出同名长篇纪实小说。
陈宝光说:“作家出版社给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全书四五十万字,每天写4000字就行。”此间,相关的基础素材,陈宝光已烂熟于心。2009 年底,长篇纪实小说《建国大业》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王兴东与陈宝光正打算撰写剧作《钱学森》,辛亥革命的题材进入了他俩的视野。原本,陈宝光倾向写好钱学森归国的故事,王兴东说,有关方面领导希望在辛亥革命100年之前,让这个题材的电影与观众见面。
陈宝光再一次投身到历史资料的海洋,从中抓住了晚清末年维新变法失败、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这条清晰的核心主线。
作为一部百年辛亥献礼作品,《辛亥革命》由张黎等执导,2011年9月23日公映。至此,辛亥革命这一宏大的主题,以全方位的动态视角展现在观众面前。同年,《辛亥革命》的电影文学剧本获第四届《中国作家》杂志鄂尔多斯文学奖大奖。同年,真实展现辛亥革命史诗画卷的长篇历史小说《辛亥革命》,由王兴东与陈宝光合作付梓,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
回首与王兴东的两次合作,陈宝光说:“在电影剧作方面,王兴东是我的老师。我对历史了解得多一些, 合作也就有一定互补性。”
把握一个作品的时代气息与氛围
2013年《城南庄1948》、2014年《二胡大师黄海怀》、2018年《面向群众》,陈宝光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相继投拍上映。
回忆《二胡大师黄海怀》的创作过程,陈宝光说:“2013年,我应邀参加了一个剧本的审读论证会。超乎我的想象,这次会把我推至独自操刀的境地。”会上有人相继给剧本挑了一堆毛病,投资人在疑惑中有了撤资的打算。陈宝光发言,首先肯定了作品的政治倾向没有问题;其次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题材;最后肯定这个作品有很好的前景。陈宝光还说,当然,这个剧本还有一些问题,或者说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总结、需要提高。
开完座谈会,导演找到陈宝光说让他亲自操刀创作,因为原本剧本编辑创作团队中几位年轻些的作者对剧本里的语言把握有相当部分不大对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故事,人物的对话,没有生活的人很难写准确。
多年之后,陈宝光说:“一个人,没有在某一个时代待过,他可以想象那个时代的人是如何说话的,其实,很有可能不是那么回事儿。”
陈宝光说:“我们的作品,要对时代负责。”
陈宝光对导演说,如果他接手,需要重新采访,需要对剧本的情节、架构重新梳理,需要采访出大量的细节。
《二胡大师黄海怀》这个题材,确实引人入胜。1935年,黄海怀生于江西萍乡,一个生产、经营土布的家庭,幼年丧父。17岁考入萍乡中学,20岁考入中南音乐专科学校(现武汉音乐学院),23岁留校任教。
1959年,黄海怀创作了二胡独奏曲《赛马》。1962年,黄海怀根据东北民间音乐《江河水》移植改编为二胡独奏曲。1963年,黄海怀带着《赛马》《江河水》两首二胡曲与他的学生一起,参加“第四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分别获得创作一等奖、演奏三等奖。
1964年,《赛马》《江河水》被灌制成唱片,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1967年,黄海怀病逝,年仅32岁。黄海怀创作的《赛马》、移植改编的《江河水》,是他生命的绝响、经典之作。
陈宝光来到江西萍乡采访,重新搜集素材。陈宝光在武汉音乐学院一位一位地采访老师们,顺便请教音乐方面的知识或花絮。
陈宝光说:“黄海怀真是天才,他从没到过内蒙古大草原,更没有见过赛马。”
2014年4月1日,人物传记电影《二胡大师黄海怀》首映式在江西萍乡举行,4月5日全国院线公映。
走进电影艺术的殿堂,心存感激
陈宝光是如何与电影艺术结缘的?
陈宝光在一篇文章中写道:“1980年,我在手表厂当工人,业余学着搞一点儿艺术评论。在六部口邮局的玻璃柜里,第一次看到《电影艺术》,喜出望外。”从那一刻起,陈宝光成了《电影艺术》的读者。
不久,陈宝光的一篇影评被《电影艺术》发表,那是他的影评处女作,他也因此成了《电影艺术》杂志的业余作者。陈宝光到《电影艺术》编辑部拜访编辑老师,认识了王杰老师、罗艺军老师。
陈宝光对罗艺军老师谈到,自己也是“老三届”,是年龄最小的那一拨,文化课耽误了,但看了很多毛主席著作、马列著作、鲁迅的著作……“罗艺军老师一烟在手,笑着用浓重的湖北口音非常肯定地说,‘都用得着,不白学,不白学’。”
1980年12月第一天,陈宝光到《电影艺术》编辑部来上班了。这个工作的变动,改变了陈宝光的人生轨迹。多年之后,陈宝光说:“把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普通工人,从工厂的车间里直接拔到电影界高端刊物的编辑部来工作,是一件太有魄力的事情。”次年,编辑部通知陈宝光,到电影学院主办的电影编辑进修班脱产学习。这次学习机会是罗艺军老师为他争取来的。
陈宝光说:“罗艺军老师是我的恩师,王杰老师是我的引路人。”
回首当年,陈宝光说:“我13岁考进北京四中,语文100分,数学也是100分。当知青、当工人、当兵、再当工人,十多年间,一直比较喜欢读理论书籍,还算有些政治修养吧。”
看来,读书,特别是读理论书籍,为陈宝光的编辑与创作生涯打下了底色。
很高兴为丰台区作家协会做一些事情
2012年,陈宝光退休了。也就在那一年,他开始担任丰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家协会或文联一有活动或会议,陈宝光从东直门骑自行车50多分钟到文联。冬天的时候,陈宝光也是骑自行车到文联来,除了一副厚厚的棉手套,身上穿得很单薄,耳朵冻得通红。陈宝光说,他冬泳,游野泳。
十年一瞬,陈宝光陆续参与了丰台区作协面向全国举办的《情系北京母亲河》征文大赛、《你好丰台》散文大赛、《抗战烽火从这里燎原》诗词楹联征文大赛,并担任评委;先后参与了《梦想发芽的地方》《变迁》《京南长卷 古镇情浓》《烽火巾帼》等十册文学作品集的创作与审读,还为报告文学集《烽火巾帼》撰写了序言。
陈宝光在丰台区作协讲授的文学课,给年轻的作者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陈宝光还和丰台区作协的作者们,一起采风、一起采访,到园博园、长辛店、花乡、植物园……
陈宝光说:“能够为丰台区作家协会做一些事情,我感到非常愉快。”
■ 文/ 丰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张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