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3年4月21日(金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海陵王完颜亮将金朝都城从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南迁至燕京(今北京),取名“中都”,寓意其居五京(金朝五都)之中、天地之中。他把宫廷、宗庙、衙署、皇陵等政权核心迁移至此,从此开启了北京作为大国都城的新纪元。
回望870年前,北京建都之起点
金殿日长承宴久,招来暂喜清风透。
忽听传宣须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
——完颜璟 (金章宗)
金朝于1125年攻占了燕山府(辽代南京城,今北京市)。24年后,海陵王完颜亮上台。一心仰慕汉人文化的他在两年后颁布《议迁都燕京诏》,在辽代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新城,为此征用了民夫80万人、兵夫40万人。由于工期短促,奴役残酷,疫病频生,还征用了当时北京周边五百里以内的医生。竣工验收后,完颜亮下诏迁都,把这座辽陪都扶正,命名中都。
海陵王的迁都之举,使得金朝的统治中心由东北一隅直接肇定在北方汉人居住的地区,便于南下对中原一带的控制;更重要的是,也摆脱和打击了女真族的旧势力。
为了完成迁都大业,完颜亮煞费苦心,大造舆论。一日,他突问大臣:“我栽种的二百株莲花为什么没有活?”臣子们深知主子之意,便答:“自古江南为橘,江北为枳,非种者不能栽,盖地势也。上京地寒,燕京地暖可栽莲。”所以,就有了现在北京西站旁的莲花池。而看完燕京荷花的完颜亮,又因羡慕江南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决意征伐南宋,结果把命搭上了。
金中都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转折点。金中都规划有致,以街市繁华、结构华美、宫殿宏伟、苑囿优雅著称。“延亘阡陌,上切霄汉,虽秦阿房、汉建章,不过如是。”可惜,如此辉煌壮观的杰作仅存在了62年便被蒙古军队放火烧毁,再经数百年沧桑,早已片瓦无存。
金中都继承了唐幽州和辽南京旧的城市规制,特别是模仿了宋汴京新的城市建制。坊、巷结合的格局并存于一座城市之中,正是中国古代封建城市规划由中期向后期转变的特点。
金中都不仅规模形制仿自汴京,甚至一部分建筑材料也从汴京劫掠而来。所以从建筑艺术的系统上看,北京现存的宫殿建筑,清袭于明,明沿自元,元仿自金,金又搬自汴京。汴京则上承洛阳与长安。脉络相循,渊源有自,这就是北京特殊的历史意义之处。
金建中都,是“基建狂魔”的效率。两年内就修起了长约19公里、底部宽24米的城墙,城墙之下有水涵洞,沿城修了马面(一种城防设施),城外挖了66米宽的护城河。城内以道路连接皇城、宫城、兵营和坊。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根据考古发现撰写了《北京建都记》,立碑于今广安门外滨河公园。
金中都留下了哪些风物
历史上金朝留下的遗迹如今已成为著名文物,这些文物古迹可以让我们穿越870年,回到金朝。
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玉林小区,今凉水河以北50米处,有金中都水关遗址。上世纪90年代初,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些排列整齐的石板、木桩和水冲刷的痕迹。在古代,这样的建筑物叫水涵洞,又称水关、水窦、水门,就是穿过城墙之下,供水进出的水道,是由早期城内向城外排水的管道或渠道逐渐演变而成的。
水关遗址位于金中都东南景风门西侧的城垣下,与城外的凉水河(当时是金中都的南护城河)相通。它的存在表明,当年城内的水从北向南经过这里流入河道。
金建水关,充分发挥了“工匠精神”:将木桩、衬石枋、石板三者紧密相连,像穿糖葫芦一样,用木桩把石板穿起来,形成坚固的整体,叫作“铁(木)穿心”。
水关工程浩大,用了1800多根1米多长的柏木桩(柏木木质细密,不易腐朽,是我国古代大型墓葬和临水工程常用的建材)、至少530立方米的青色石料、至少2500个铁银锭榫,它的底部建筑结构是现存中国古代都城水关遗址中体量最大的,需用人工的数量可想而知。
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北宋时期的《营造法式》中专有一章介绍水关的做法。金中都水关同其记载中“卷輂水窗”的规制一致,是研究古代排水设施的重要实例,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水利设施的成就,至今仍在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中展示,供市民参观。
为了坚定迁都的决心,海陵王连祖坟都带到了北京,这就是现在房山的金陵。房山区的云峰山,是金朝历代皇帝、后妃及宗室的陵墓区。这里古树参天,郁郁葱葱。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金世宗二十七代孙完颜麟庆等人拜山陵所绘《拜山图》中,还有老虎优哉游哉在小溪旁饮水的画面。
金陵主陵区建于金贞元三年(1155年),海陵王将其祖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和叔公(金太宗完颜晟)从金上京会宁府迁葬于此。
金朝虽然是仅统治半个中国的百年王朝,但其所营建的帝王陵在中国古代皇室陵寝文化中占有辉煌的一页,特别是陵寝的堪舆格局,堪称经典。
金陵有名有号的陵寝共17座。传说当年海陵王到山中狩猎,正追赶一头鹿,追着追着鹿不见了,眼前出现一座闪着金光的寺庙。海陵王觉得奇怪便走了进去,恍恍惚惚间仿佛看到金太祖、金太宗等几位逝去的先祖竟然坐在香案上。后来得知,此寺叫龙城寺,正好位于云峰山的中峰—“龙头”上。
海陵王诧异之余觉得是祖宗显灵,是大金国都城迁出阿城、定都燕京、盘定中原的吉兆。就这样,海陵王远在黑龙江的祖陵随都城一并迁到了燕京,陵址中心就择在显灵之处的龙城寺。金帝陵大搬家,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帝王陵整体搬迁。
故事虽然活灵活现,但从《大金国志校证》《金虏图经·山陵》等史书的记载来看,金帝王陵的择址绝没这么简单。“虏人都上京,本无山陵。祖宗以来,止卜葬于护国林之东,仪制极草创。迨亮徙燕,始有置陵意,遂禽司天台卜地于燕山之四周。”海陵王是命令堪舆师找了一年后,才找到龙城寺这块风水宝地的。所谓看到先祖坐在香案上,不过是后世的附会之说而已。
修建金陵,海陵王亲自督工,六次前往考察,时间最长的一次在山里住了半个月。他命工人昼夜赶凿山体,也不知有多少人挨了他的鞭子。历史的结果往往具有讽刺性。海陵王在苦心经营陵园之后自己却未能享受他选择的这个风水宝地。与南宋作战败逃的途中,海陵王被自己的部下杀死,当了13年皇帝,终年40岁。
金陵填补了中国帝王陵墓的缺环。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帝陵从秦始皇陵起,陵园制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秦汉魏晋南北朝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唐宋时期,第三阶段为明清时期。辽陵承唐制,依山为陵,元人根本不建陵,而以山为陵、严格遵循昭穆制度、凿地为穴、不建墓道,都是金陵的特点。金陵的研究价值在于它介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的传承作用。
金朝统治者十分崇佛。昌平区北银山脚下有一处金元时期的塔林,有金塔5座。这里在金代是大延寿寺所在地。金大定年间,僧人多达500余人,许多高僧在此讲经说法,他们死后留下了灵塔,成为中都著名的风景胜迹。
大觉寺是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八处行宫作为游玩、宴乐之所)之一,当时名为灵泉寺,明代始称大觉寺。大觉寺以清泉、古树、玉兰而闻名,至今仍吸引大批游客。
卢沟桥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全长212米,为11孔不等跨圆弧拱桥。桥面两侧共有望柱281根,柱上共雕有近500个大小、神态各异的石狮。民间有谚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卢沟桥的建成,方便了中都与南方的交通。它工程宏伟、结构科学、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造桥的最高成就。《马可·波罗游记》中称其为“世界上最美的桥”。“卢沟晓月”自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 文/ 郭京宁
丰台地名故事
西局东局原是什么“局”
在六里桥以南、卢沟桥乡驻地以东,有西局、东局、西局西街、西局后街、西局东街、西局东南街等一堆由“西局”衍生出来的地名,形成一个规模不大的“局”地名群。这“西局”“东局”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时候的局,又是什么局在这里呢?
元人熊梦祥所撰《析津志》记载:“南城彰义门(在莲花池东、南蜂窝附近)外,去二里许,望南有人家百余户,俱碾玉工,是名磨玉局。”考《元史·百官志》:工部所属有“诸色人匠总管府,秩正三品,掌百工之技艺。至元十二年(1275年)始置”。诸色匠人总管府下,又领“玛瑙玉局,秩从八品,直长一员,掌琢磨之工。至元十二年始置”。但是,元代又有“将作院,秩正二品,掌成造金玉、珠翠、犀象、宝贝、冠配、器皿,织造刺绣段(缎)匹、纱罗,异样百色造作。至元三十年(1293年)始置”。将作院下又领“玉局提举司,秩从五品……中统二年(1261年),以和林人匠置局造作,始设直长。至元三年(1266年),立玉匠局,用正七品印。十五年(1278年)改提举司”。将作院还领“玛提举司,秩从五品。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吏目一员。至元九年(1272年)置大都等处玛瑙局,秩从七品,管领玛瑙匠户五百有奇,置提举三员,受金玉府劄”。
那么,大都南城彰义门外的磨玉局(《元史·百官志》中不见此名目)属哪个衙门主管呢?在上引“将作院”之下领有“大同路採砂所,至元十六年(1279年)置。管领大同路拨到民一百六户,岁采磨玉夏水砂二百石,起运大都,以给玉工磨礲之用。大使一员”。既然大同路采砂所属将作局,所采砂又专供大都磨玉之用,由此可断,大都南城彰义门外的磨玉局应为元代匠作院下属机构。
■ 来源:《丰台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