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每年5月—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这种病最爱对5岁及以下的宝宝“下手”,甚至会一下子“放倒”整个幼儿园。然而,手足口病在初期,却很容易被误诊。因为它的初期症状跟感冒实在太像:一般会有发热、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多数患儿体温会在38℃左右。有时候,等手“烂”、脚“烂”、嘴“烂”(长满水疱、疱疹,容易被抓烂)这些症状出现了,才会“醒悟”过来——哦,原来是手足口病!
两个高峰期 手足口出现疱疹
手足口病每年、每个季节都有发病,但主要集中在两个高峰时期:一是5月—7月,二是9月—10月。所以到了这两个时期,如果您的孩子口腔、双手、双足或者臀部等出现了疱疹,要高度怀疑是不是手足口病。
除了肉眼可见的皮疹,手足口病的常见症状还有发热、食欲不振、咽喉痛等。这种病一般发生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平均潜伏期3—5天。
那手足口病是怎么得的呢?手足口病患儿和无症状感染者都是很重要的传染源。肠道病毒可经孩子呼吸道传播,可经过粪口传播,也可因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或物品等造成传播。
成人会感染 可传染给儿童
成人会不会感染手足口病呢?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那些免疫系统较弱或处于肠道病毒高发流行区域的人群。患手足口病的成人症状通常与儿童类似,也有可能较为轻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管症状如何,这些患者仍然可以传染给他人,包括儿童。
所以,如果家长出现了手足口病的症状,例如发热、口腔溃疡及手掌、脚底或臀部的皮疹,应该注意卫生和个人健康保护措施,以减少传播给孩子的风险。
谨慎饮食 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对于发热患儿,可物理降温,必要时口服退热药治疗,发热患儿的衣被不宜过厚,不宜过度“捂汗”,鼓励患儿多喝水。同时,患儿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注意休息。
饮食方面,患儿要注意清淡饮食,少食多餐,不宜进食过烫、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以减轻食物对患儿口腔的刺激。
此外,家长需要观察居家患儿的病情变化,如果出现以下几点,是需要我们家长们特别注意的:如果孩子有高热,持续3天以上不退;如有脱水迹象,如啼哭无泪、口腔干燥、尿少;如果有任何病情加重的迹象,如嗜睡、烦躁不安或肢体无力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注意卫生 做好检查工作
如何预防这种病症呢?
小朋友们一定要勤洗手,注意手卫生;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对家长来说,首先室内经常开窗通风,此外,家中若有感染的成人或者儿童,要注意隔离,以减少传播给其他人的风险。
幼儿园要做好消毒工作(包括定期清洁和消毒接触频繁的表面和物品)及做好晨检工作,认真检查入园孩子的口腔、双手及体温,及时发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
(区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