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血吸虫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感染,尤其4月—10月。春暖花开、气温回升,许多朋友计划着“安营扎寨”、踏青赏花,再来个踩水捉虾。不过,近日中国疾控中心接连发布提醒:注意防范血吸虫!
接触10秒可感染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或者哺乳动物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的寄生虫病。我国流行的是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日本血吸虫病,属法定乙类传染病。如不及时治疗或未治愈,发展到晚期,肝脏等器官会受损,导致门静脉高压,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人的外貌会变得骨瘦如柴、肚大如鼓,因此也被称为“大肚子病”。
血吸虫的发育分为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及成虫等7个阶段。其中,尾蚴是可以感染人体的阶段——在水中接触到人的体表后可侵入人体。有实验证明,宿主动物只要接触尾蚴10秒,就可被感染。
感染后容易误以为“感冒”
血吸虫是怎样传播的呢?感染了血吸虫的人或动物将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排入水里,之后水里生存着血吸虫传播的中间宿主——钉螺,产生能够感染人的尾蚴。而人接触了含有尾蚴的水体(疫水)后,可感染。其中,部分患者接触疫水后皮肤可出现刺痛样感觉,继而出现丘疹和瘙痒。
感染血吸虫病1—5天后,患者会有咳嗽等症状,因此易误认为感冒。之后,经过30—60天的潜伏期,会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特征,并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症状,如不及时救治,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多数患者会进入慢性感染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反复感染且未经规范治疗者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
外出玩水需谨慎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感染血吸虫的直接原因是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疫水)。因此,不接触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安全用水是避免感染的关键。
此外,当生产和生活必须接触疫水时,可以通过穿戴防护用品(胶手套、胶鞋、胶衣、胶裤等)、涂抹防护霜(剂)、预防性服药,来预防感染血吸虫。
(区卫健委)
吸血虫不同于血吸虫
人们说的吸血虫,常常指的是水蛭,又称蚂蟥。这是一种以吸血或食腐肉为生的体外寄生虫。其体长、扁平,略呈纺锤形,前后有两个吸盘可附着于人和动物体表。水蛭生活在水田、河流、稻田、湖沼、沟渠和浅水污秽坑塘等处,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种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