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届“全国医务名匠”:天坛医院张俊廷
引领我国颅底脑干肿瘤诊疗技术升至国际先进水平

  本报讯 近日,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发布20名首届“全国医务名匠”选树宣传名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俊廷被评为首届“全国医务名匠”——从事神经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来,他不断突破神经外科手术禁区,引领我国神经外科颅底脑干肿瘤的诊疗技术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

  “上了手术台、给患者看上病,

  觉不出来饿”

  “您能亲自给我动手术吗?”3个小时、27位患者,几乎都会问同一个问题,语速急切。

  “先坐,哪儿不舒服?”张俊廷穿着白大褂,医用口罩后露出一双慈眉善目,不疾不徐地问诊。大家不知道,此时的他刚刚完成3台复杂手术,压根没顾上吃午饭。同事塞给他的一块巧克力,被患者的病历和片子挤到办公桌一角,直到门诊结束依然包装完好。这是张俊廷的日常,用他的话说:“上了手术台、给患者看上病,觉不出来饿。”

  找到他的都是极度复杂的

  疑难杂症患者

  张俊廷的诊室陈设简单,办公桌摆在一侧,另一侧是一面阅片灯墙。找到他的往往都是极度复杂的疑难杂症患者,每位患者都有厚厚一叠影像学检查的片子,助手们需要在其中选择最能表现患者病情的,在灯墙上按时间顺序排开。每次问诊,张俊廷要从诊桌后站起来,走到阅片灯前边走边看。有几位患者,他就起立多少次,走多少个来回。

  黑白底片上,大脑的轮廓最容易辨认,上面有时分布着反白的亮点或雾团状的阴影——肿瘤。凭借一把手术刀,绕开细如发丝、阡陌如网的神经和血管,将它们精准地“雕刻”出来,难度可想而知。

  2003年,一位患有脑干旁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云南小伙子几经辗转找到张俊廷。巨大的肿瘤压迫神经造成他失聪,失语,呼吸吞咽困难,瘦得只剩下48公斤。患者母亲直言:“来天坛医院找张俊廷,是最后的希望。”

  经过科学评估,张俊廷大胆启动手术。视野里,血管网织细胞瘤像一块吸满血水的海绵。更麻烦的是,患者已经做过两次手术,颅内正常结构被破坏,严重的粘连和疤痕把肿瘤和脑干连在了一起。靠着精湛的技术和耐心,整整13个小时,肿瘤被完整地切除。术后,小伙子时隔3年,第一次喊出了“妈妈”。

  这只是张俊廷创造的众多奇迹之一。他说:“赢,是一次手术的结果;迎,才是医生应有的态度,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来,沿着地砖铺的这条缝,走直线。”张俊廷话音未落,11岁的小患者走了个来回。“您给做的手术,到这个月正好是2年3个月,术后没有放化疗。”孩子的父亲说。

  “恢复得不错。这两年蹿个儿了吧,这小脸可圆了,还得加强锻炼呀。”张俊廷边写病历边笑着嘱咐,“定期观察就可以了,放心吧。”小患者点头答应,和父亲有说有笑地离开诊室。一位患者和他们擦肩而过:“张主任,我是专门冲着您来的,求您救救我。”

  张俊廷早就数不清楚这是他面对的第几位颅底脑干肿瘤患者了。他说,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只要干得动,就会一直上手术,给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我尽量多讲一些,

  让患者和家属多些宽慰”

  对于找到张俊廷的患者来说,往往已经对自己的病情有了判断,面对他,每位患者都想“逼问”出一个答案——“我到底该怎么办”,大家是想从他的口中听到“一线生机”。

  “无论是不是需要做手术,我都需要把病情给患者讲明白,帮助他们找到最合适的选择。”张俊廷说,对于这些患者来说,“话疗”的作用有时候不亚于“化疗”。

  有患者乡音重,试探地问:“能不能让我女儿跟您讲电话?”张俊廷痛快地点头:“开免提就行。”有患者体检查出了肿瘤,焦虑得睡不着觉,跑大小医院,把检查做了一遍又一遍。张俊廷诙谐地反问:“这个肿瘤是先天的,长了几十年,很小,对你的生活质量没有过任何影响,干嘛现在非要冒风险动手术呢?”有患者拿着报告,看着晦涩的医学术语手足无措。张俊廷当翻译:“左右脑像是一座楼,肿瘤现在侵占了楼道位置,堵路了。”

  有同事评价,张俊廷的“话疗”技术了得。他笑着回应:“门诊时间很有限,我尽量多讲一些,让患者和家属多些宽慰。与我刚入行时不同,患者不仅期待活着,而且希望更好地活着。作为医生,就不能单纯考虑肿瘤拿得干不干净,而是要追求保留大脑功能的同时尽量把肿瘤切干净。这个度,要和患者讲清楚。”

  不空谈、不绕弯子,也是张俊廷带团队的原则之一。40多年来,张俊廷已培养了30多名学生,均已成为骨干医师。他说:“不光要教技术,还要教做人。”

  每年,张俊廷还会带领团队赴外地教学、义诊,像他的老师王忠诚一样,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全国的神经外科同行。“张俊廷创新工作室”已经在河北石家庄、广东深圳和江西抚州等地落地生根。

  告别最后一位患者,暮霭渐起,门诊楼走廊里已空无一人。护士说:“每次都是张主任收尾。”

  而这并非张俊廷的全部日程,他还要雷打不动地锻炼——俯卧撑、杠铃加深蹲。他说,外科医生的手必须稳,锻炼这件事儿没有打折扣的余地。这是医者的本分。

  “偶然”中寻觅必然

  张俊廷说,自己当上神经外科医生,“纯属偶然”。

  他坦言:“40多年前,没有核磁、CT,只能靠患者表征和医生经验判断病况。患者术前看起来还同常人一样,术后却会出现偏瘫、失语等情况。这不仅对患者家庭是沉重的打击,也给医生带来巨大的挫败感。但当年分配我干这一行,那就只能一头扎进小‘胡同’。”

  这些“不得已”都是玩笑话,在他的背后,是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的殷切期望。在王忠诚的指导下,张俊廷承担起脊髓髓内肿瘤和脑干肿瘤一系列开创性的攻关项目。抱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态度,40多年来,张俊廷一如既往在这片领域执着深耕。

  1993年,他和同事创建了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肿瘤七病区——国内首个神经外科颅底脑干专业病房。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患者慕名而来。“多数来找张主任看病的患者都经历过很多次检查了。”张俊廷团队里一位年轻医生自豪地说,“来找他,因为别人做不了的手术,张教授能做!”

  “这个患者肿瘤大,位置还深,位于颅底岩斜区部位,直接压迫了脑干,是操作难度最高的手术之一。”年轻医生简洁地解释,手术要从仅一两厘米的缝隙中,将肿瘤先与包绕的神经剥离,再破碎成米粒大小后取出,“怎么能达到肿瘤的位置,又尽可能地保护大脑,这是最能体现术者功力的。这么多年来,张教授创新了颅底脑干手术入路,解决了这个难题。”

  张俊廷的创新可绝不止这一项。他创新性地设计了乙状窦前入路双骨瓣开颅法,明显减少骨质缺损,减少并发症;改良了远外侧入路,首次提出经髁后入路切除病变的理念等。如今,由他牵头搭建的颅底脑干肿瘤技术平台已积累超过8000例颅底脑干肿瘤的手术治疗资料,建立了颅底肿瘤围手术期评估制度,制定了我国颅底脑干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指导标准及操作规范。他带领团队助力我国颅底脑干肿瘤整体治疗水平不断提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北京天坛医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社会
   第06版:城治
   第07版:专版
   第08版:关注
引领我国颅底脑干肿瘤诊疗技术升至国际先进水平
马家堡东路商业楼
紫谷伊甸园两项目入选月光下的北京榜单
南森观景台局部提升维修
丰台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即将开始
丰台报社会05引领我国颅底脑干肿瘤诊疗技术升至国际先进水平 2024-08-28 2 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