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百官志》记载:「延祐四年(1317年)卢沟桥、泽畔店、琉璃河并设巡检司。」根据这个记载,有专家认为:泽畔店”就是现今长辛店的古称。也就是说,泽畔店有可能是长辛店最早的名字。
《宛署杂记》记载:「县之西南,出彰义门……又一里曰卢沟桥,又四里曰新店村,又一里曰赵村……」。新店”为古时称谓,现在偶尔还能从老年人口中听到。
古镇长辛店地处永定河古渡口附近,现北京西南永定河畔,距天安门仅19公里,是明清“九省御路”进出京要道上的重镇,是北京红色文化和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摇篮。这是一条具有近千年历史的老街。追溯它成街的历史,恐怕比近在咫尺的卢沟桥建立的时间还要长。
千年古镇长辛店名称的由来
相传宋代杨家将率大军向涿州进发,长辛店是必经之路,北京主要水系永定河也流经这里。
古时,北京小平原与华北大平原之间水网密布,河泊众多,沼泽散布其间,纵横交错,因而造成人马劳苦,车履难行,交通十分困难,成为南北交通的严重障碍。从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到达北京小平原,只有沿太行山东麓山间的台地北上,才能顺利到达。而进入北京小平原之前,必须经过永定河上的渡口(卢沟桥建立之前)这唯一的通路,别无他择。随着南北交流的日益频繁,古老的渡口,也就是后来的卢沟桥,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而渡河的前一站就是长辛店。
元朝《百官志》记载:“延祐四年(1317年)卢沟桥、泽畔店、琉璃河并设巡检司。”根据这个记载,有专家认为:“泽畔店”就是现今长辛店的古称。也就是说,泽畔店有可能是长辛店最早的名字。
《宛署杂记》记载:“县之西南,出彰义门……又一里曰卢沟桥,又四里曰新店村,又一里曰赵村……”。“新店”为古时称谓,现在偶尔还能从老年人口中听到。
明《熹宗实录》记载:“天启元年(1621年),御史李日宣议:于都门抵良乡界五十里,设长店、大井、柳巷(六里桥)等处。每五里设墩堡,宿兵十人,每有窃发协力救出。”上面所述的“长店”与“新店”就是现在的长辛店。在明代,长店与新店是两个相邻很近的村落,长店在南,新店在北。随着南北交流日益扩大,使这两个村和村前街道空前繁荣起来。酒肆店铺摊棚林立,天长日久连成一片。而“长店”与“新店”的村名,被衍化为长辛店的街名保留到今天。
距离北京城最近的古驿站
古镇长辛店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西岸,这是一条具有近千年历史的老街。
元朝在京建都的时候,这个坐落在东西两座小山之间的村落叫作泽畔店,主要为进京过往旅客提供食宿服务,也就是长辛店的前身。这里是沿太行山东麓进京的交通要道,所以泽畔店内的大街南北两端建立了城门,门内称作大街,门外叫作关外。
明清时期,这里曾是距离北京城最近的古驿站,也是进出北京西大道的门户,俗称九省御路。无论是进出京城的官吏,还是南来北往的商客,或是进京赶考的儒生,都在此歇脚。
古时商业区南北五里繁华成片
明万历年间的蒋一葵所作的《长安客话》中描述道:“中共络绎驰丹毂,侯伯新封就土疆,车马常百计,夫皂不可量,即索旗帜引,仍求鼓吹扬,武夫排道难,尘埃蔽穹苍……”这也印证了长辛店当时商业气息颇为浓厚。
大街上店铺酒肆林立、车马声啸、热闹非凡。发展到清朝,北至关门楼、南至九子河,大街南北五里繁华成片,“五里长街”之名由此而来。
那时,街上商贾旅客云集,店铺酒肆林立,无论打店歇脚的商客,还是进京赶考的儒生,或是穷困潦倒的乞丐,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混杂其间,人来人往,车马声啸,热闹非凡。
到了民国时期,长辛店被划到了河北省宛平县。1897年清政府专门从英国聘请工程师勘测设计“卢保铁路”(即卢沟桥至保定的一段铁路)的建设。在铁路动工前,清政府在卢沟桥畔建造一个来生产简易铁路配件的小型工程机厂,它就是“卢保铁路卢沟桥机厂”。该厂即后来北京二七机车工厂和北京车辆工厂的前身。
近代,这里发生过二•七大罢工,无数英烈的鲜血曾经染红过这条老街,给这条古老的街道增添了一抹壮烈的色彩。
长辛店现存有很多的古迹遗址,像老爷庙、清真寺、火神庙、娘娘宫……这些,像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注视这座古镇。
老镇常新 打造文化商务新地标
长辛店老镇将打造文化、商务新地标。通过挖掘千年老镇悠久历史,传承老镇革命基因、人文基因、商业基因,建设以文化为核心驱动,兼具文化魅力与经济活力、融合历史与现代、传统与科技,留住乡愁、面向未来的文化复兴地区,打造集住宅、商业、文化于一体的我市首个片区类城市更新项目,实现“老镇常新”。
文/特约记者 曲栏
参考资料来源:《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