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长辛店古镇,有一家民俗老物件陈列展室。展室自2012年创建以来,共收集了3000余件老物件,包括旧时商铺的牌匾,民宅的门牌,老式相机、闹钟、煤炉……这些老物件被时光刻下了斑驳的印记,也记录着长辛店人的乡愁。
从丰台区长辛店街道合成公社区居委会的大门进入,过道墙上挂着按照南北顺序排列的20余块胡同名牌,院内将近一半的空间存放着水缸、碾盘、老式砖瓦,年代戏中的场景也比不上这片院落来得鲜活。
1961年出生的尹喜军,是土生土长的长辛店人,曾多年担任丰台区长辛店街道合成公社区党委书记,也是长辛店民俗老物件陈列展室的负责人。退休之后的尹喜军,也一直张罗着这间展室的老物件收集和整理工作,耐心细致地守护着已搬迁居民们对于长辛店古镇的情怀。
创建展馆
古镇改造留下民俗文化遗产
长辛店民俗老物件陈列展室位于居委会院子的东厢房,门前的对联写道“民宅民风民情民俗俗俗诉历史,一砖一瓦一景一物物物吾传承”,红底金字在冬日时节透露着暖意。展室内四面的陈列柜里放满了老物件,“三五牌”座钟、老旧相机、小人书连环画、粮票、厨具碗筷、鸟笼……属于老长辛店居民们的衣食住行被分门别类地安置在这里,有的还附上了具体的捐赠人信息。
展室中间,放着一张理发店铁座椅。“这是当时第二理发店歇业之后捐的,三个人都搬不动,这是上世纪老北京做饭用的砂盬子(锅),尹喜军记得这些物件的每一个细节。他说,“展室的空间并不大,3000多个老物件已然放不下,不少都已经存进了库房。”
2010年,丰台区启动了长辛店棚户区的改造项目。他萌发了收集这些物件的想法,居民们陆陆续续地将家中闲置的老物件捐赠到社区居委会。一直到2012年,尹喜军在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与志愿者们一起创建了长辛店民俗老物件陈列展室。
“我喜欢收藏,正式创建展馆时对于陈列物品的定位,就是民间的生活用品,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用尹喜军的话来说,建立展室为的就是在古镇改造后给长辛店留下一份民俗文化遗产,供大家回味—生我养我的长辛店。老物件展室的存在也吸引着热爱长辛店文化的朋友,共同让这份古镇记忆传承下去。
长话辛说
传承古镇文化花样不断翻新
十多年时间里,尹喜军与文物保护志愿者们举办过“古镇胡同照片展”,协助长辛店街道编辑制作了光盘《长辛店大街掠影》《生我养我长辛店》以及画册《长辛店印记》《长辛店大街掠影》。尹喜军热爱摄影,这些画册中不少地标建筑以及胡同街巷都是他多年来亲自拍摄,光盘的封装设计也是出自他的手笔。他们还设计制作以长辛店名胜古迹、街巷胡同、铺首门环以及古镇民宅为元素的扑克牌纪念邮票。
最近,由长辛店街道东山坡社区主办,长辛店古镇文化讲解团•老尹讲古镇出版的《长话辛说》文化专刊已出版了首期。尹喜军和文物保护志愿者们还借助互联网社交平台,开设了微信视频号“长辛店老物件”、抖音号“老尹讲古镇”等多个账号。
畅想未来
呼吁建造长辛店古镇博物馆
长辛店古镇历史悠久,曾是北京西南的重镇,震惊中外的工人运动“二七大罢工”旧址就在长辛店内。漫步在长辛店大街,红色、铁路、民俗、军事、商贾、宗教等多元文化在这里都有体现,古镇将这些深厚的历史底蕴封存在纵横交错的街巷胡同之中,这也是老北京文化的缩影。
关心长辛店改造项目的尹喜军及时注意到政府规划中很多内容涉及了古镇文化遗产保护。五里长辛店,可不止有个老物件。“我希望在未来的长辛店古镇规划改造中将长辛店古镇博物馆列为首期实施项目,这个想法我们也一直在提,把现在展馆收藏的老物件和长辛店多元文化融入其中,打造一个传承永定河西文化集聚场所,成为供社会各界研究参观学习交流中心。”尹喜军望向展室内一排排的老物件说道。
文/特约记者 薛某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