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关志书中,关于“台”的记述不少,甚至于在清代巴里克·杏芬所著的《京师地名对》这种游戏类书籍中,至少提到了十五处,包括:观星台、窑台、拜郊台、旋波台、郊劳台、平台、看花台、钓鱼台、晾鹰台、舞剑台、金台、黄金台、谎粮台、金台书院、四平台等。
■ 文/张双林
亭台楼阁是我国古老的建筑形式,其中台则是有特殊含义的建筑,如祭台、拜将台、指挥台、了望台等。有些台与平民生活关系不大,更注重建筑本身的仪式感、神秘感,在历史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些台与坛融为一体,更增加了台的神圣感、严肃感。古都北京的台,每个台的背后都会有历史故事和典故,是文化博大精深的象征之一。今天回顾起来,依然让人由衷地赞美古人在建筑形式上的创造。
丰台疑与拜郊台有关
北京历史上有多少台,古人还是有统计的。元代的《析津志辑佚》中就记载了当时元大都城内外12个台:郊天台、燕台、远风台、易台、笞女台、轩辕台、华阳台、葆台、洗粮台、阑马台、中心台、钓鱼台。虽饱经沧桑,山河巨变,但北京的台有增无减,据民国十二年的《北平实用指南》统计,在1923年时还有15个台:瀛台、观象台、观耕台、窑台、钓鱼台、晾鹰台、黄金台、丰台、谎粮台、元郊台、祭星台、葆台、望京台、量水台、龙虎台。与元代的12个台相比,清末民初的15个台略有不同,如元代的台中没有提及黄金台,其中的易台疑似黄金台,但台的内容不一样,《析津志辑佚》称易台“在易水上,送别荆轲之台也”。元代的轩辕台在明清时代已不存在,其实是很有趣的台,元人称轩辕台“在京西,世传黄帝筑此台。”李白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处片飞入轩辕台,即此也。”李白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在北京家喻户晓,如果今天能找到轩辕台的遗迹,势必是件有意思的事儿。无论是12个台,还是15个台,无论千变万化,有存有无,都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北京文化的组成。
在众多的台中,丰台是很重要的,今天它是北京一个行政区的名称。丰台一名是有些来历和典故的,“丰台之名,不知所自始”。丰台地区历史悠久,在商、周时为蓟和燕国之地。但丰台一称出现较晚,大概是金代才有的。清《宸垣识略》云:“丰台疑为拜郊台,因门曰丰宜,故目为丰台。”丰宜门是金中都西南的一个城门,金之拜郊台在其城门之外,故而有了丰台的简称。拜郊台又称拜天台,辽金时期,端午、中元和重九三节在此拜天祭祀,是很隆重的宗教仪式。元代拜郊台“约即今永定门外也”。明清时代有了天坛、地坛和先农坛等坛庙,单一的拜郊台或拜天台就失去了作用。今天拜郊台无址可寻,丰宜门也不存在,但它们都留在地名这个活化石中了。
此外,有人认为右安门外有金朝的远风台,“今曰之丰台即远风台之遗址”,认为丰台是远风台的简称。丰台一名的由来,或许还有其他说法。丰台区域内确实有台,如大葆台。大葆台又称葆台或宝台,上世纪70年代曾在此处发现的汉墓群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并建成了大葆台汉墓博物馆。此外,丰台区内还有莲花台。莲花台在永定河左岸,《丰台区名志》有莲花台干渠的记载。量水台也在丰台地区,“台高丈余,叠石为之,以量水势。上有小庙,奉弥勒佛”,至于量水台的具体位置,还有待学者和专家考证。
黄金台众说纷纭
与丰台一样,黄金台在北京也是耳熟能详,关于它的典故,知道的人也不少。尤其有金台路、金台里的地名,更加坐实了北京确有黄金台的说法。况且今天“燕京八景”之一的“金台夕照”和金台书院、夕照寺等等,都与黄金台有些关系。
黄金台又称金台,在有关北京史地的书中记载很多。明代《长安客话》中,就有所记载:“黄金台,出朝阳门循濠而南,至东南角,岿然一土阜是也。日薄崦嵫,茫茫落落,吊古之士,登斯台者,輒低回睠顾,有千秋灵气之想。”另一明人著作《帝京景物略》记述了黄金台的来历,并指出“黄金台名,后人拟名也。其地,后人拟地也”,历史上说的黄金台应该在今天的河北易县,当时有台名,无黄金名,又称招贤台、贤士台,因与“燕昭王置千金其上,延天下士”有关。《帝京景物略》称:“易州、易水边二黄金台,都城朝阳门外东南又一黄金台。三黄金台,岿然皆土阜。”可见易县的黄金台与“燕昭王置千金其上,延天下士”更有关系,而北京东郊的黄金台则是“岿然皆土阜”。到了清代,有关黄金台的记述也不少,如《日下尊闻录》《畿辅通志》《水曹清暇录》等等。
除了文字记述,还有许多吟咏黄金台的诗词,这些诗词以吟咏易县黄金台为主,也有涉及北京的。《天府广记》中辑录了明代学者李东阳的《金台夕照》诗:“往事虚传郭隗宫,荒台半倚夕阳中。回光寂寂千山敛,落影萧萧万树空。飞鸟乱随天上下,归人竞指路西东。黄金莫问招贤地,一代衣冠此会同。”古书中吟咏的“金台夕照”指的就是北京的黄金台。
虽然诗文中有关黄金台的记述不少,然而黄金台的确切位置依然说法不一。1923年版的《北京实用指南》称北京黄金台在“京师朝阳门外东南十余里”,而1995年版的《京都胜迹》则称黄金台“应在今距朝阳门三里许的苗家地,即三五零一工厂的厂址内”。苗家地曾是一片荒地,在1935年出版的《旧都文物略》中,关于黄金台有“朝阳门外五里有石碑为燕京八景之一,现碑已倒卧在地上”的文字,并配有残碑照片。在清末苗家地曾为驻京洋兵的射击场。十几年前,在建CBD商务区时,大兴土木,在苗家地南发现了清代“金台夕照”残碑。“金台夕照”碑身长方形,高3.3米,宽1.5米,厚0.5米。碑座高0.95米,宽1.8米,厚0.7米。正面为乾隆行书“金台夕照”,落款是“乾隆辛未初秋御笔”,下有两方御印。由此可见,当年的黄金台在朝阳门外是可信的,无论是“十余里”还是“三里许”及五里,大致方向都对,但具体位置略有差异。
“金台夕照”是京城胜迹,不少人都与之拉近关系,但今天的金台路、金台夕照地铁站与真正的“金台夕照”所在地相比较,方向对,位置有差异,还是有些距离。至于崇外的“金台书院”“夕照寺”残址,可能只是借用黄金台典故而已,与真正的黄金台、“金台夕照”没有关系。朝阳门外的黄金台并没筑台,顶多是个土丘,人们欣赏“金台夕照”,可能与欣赏“燕京外八景”之一的“东郊时雨”一样,突出的是意境和对历史的追慕,而不会是实物。正如《日下尊闻录》所云“今朝阳门东岿然土阜,好事者即以实之,所传古迹大率类此”。有趣的是,在大兴礼贤镇附近,有一高阜,阜上辽代曾建有“金台寿峰寺”,据《大兴县地名志》云:“相传高阜为春秋时燕昭王招贤纳士所建,后人称为‘黄金台’。”这样,历史上的黄金台又多了一处。
“筑土悬金奉贤者”的黄金台是春秋时期的事,但为历朝历代的文人所向往,黄金台不复存在,不论是易水的,还是北京的,都成了故事传说,于是文人用笔墨抒发对“黄金台”的情思便成了惯例。清代的《宸垣识略》中,至少引用从元代到清代的吟咏诗词二十五首,足见黄金台的影响深远。文人们并对“人去台空碧草深”“千古荒台遗旧址,西风残柳集寒鸦”的状况感到悲哀,遂用诗词抒发心中所想。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