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智和)日前,记者从生态环境部土壤司组织召开的2023年上半年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工作进展调度交流会上了解到,目前,丰台区2023年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各项任务顺利推进,建设成效显著,尤其是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北方典型城市地下水污染荷载的评估技术模式,专家组对丰台区地下水污染试验区建设工作给与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记者了解到,丰台区在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工作中,利用地下水污染调查和污染源解析技术手段,实现地下水污染溯源,摸清丰台区内地下水潜在污染源,同时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调查,以便后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污染防治工作,为地下水污染防护提供支撑,做好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
另外,以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和涉地下水型污染源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区域,开展全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丰台区地下水水质的空间、时间变化特点,分析水质变化成因和污染成因,建立数值模型和数据库系统,提出地下水的保护对策。
“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共涉及任务五大项,指标19项。丰台区通过查、测、溯、治、管做好地下水的污染防治,一句话就是把地上的工作做好。”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查即开展“双源”调查,摸清区域重点保护对象和潜在风险源分布;测就是在重点区域建设水质监测井,监测地下水质变化情况;溯就是找出目前已经污染的地下水的污染原因,同时做好地表水-土壤-地下水的协同管控;治就是对受污染的土壤、地下水进行风险管控和修复治理;管就是对所有的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建立健全形成制度体系,有序有效管理好地下水环境。
“在试验区建设过程中,丰台区积极开拓创新,根据试验区建设任务要求,结合丰台区自身特点,已形成多项管理制度和技术模式。”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丰台区将城市典型的历史污灌区、居住区生活污染源、医院、绿地再生水灌溉区、排水管网渗漏和污水处理厂等污染源纳入污染源荷载评估要素之中,丰富了城市地下水污染荷载的评估内容和方法,具有创新性,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北方典型城市地下水污染荷载的评估技术模式。在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土壤司组织的“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典型案例交流讨论会”上,丰台区受邀就此项技术模式做经验分享。
丰台区积极推动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隐患排查、风险管控全过程管理体系。在自行监测方面,在HJ1209基础上,增加了土壤气取样监测方法,细化了土壤、地下水监测采样要求,明确了监测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衔接风险评估及风险管控等,最大限度防止在产企业地下水新增污染。在《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指南》基础上,增加了整改防渗有效性评估环节,开展地下水监测及整改工程性能评价,评估整改后防渗工程的有效性,持续有效地防治在产企业土壤新增污染。
丰台区严格落实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涉地下水型污染源“双源”管控思路,执法部门、监测部门、管理部门明确分工、压实责任,重点对饮用水源地、污染源进行执法、监测,每年对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调查评估,将相关工作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工作,形成了监察、监测、监管“三监联动”管理制度。
“丰台区还编制了在产企业地下水污染源渗漏排查工作方案,明确了防渗有效性评估、隐患整改和防渗改造跟踪评估等技术要点,不断提高重点监管企业地下水环境质量管控有效性,形成在产企业地下水污染源渗漏排查技术要点。”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