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山老人今年95岁,是丰台区第十二干休所军休干部。谈起自己的军旅生涯,老人的记忆十分清晰,那些年走过的路、开过的车、打过的仗,在老人的叙述中,就像电影画面一般浮现在记者眼前。
他1949年参军入伍,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汽车暂编一团的一名驾驶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驾驶汽车在枪林弹雨中日夜穿梭,与美军飞机斗智斗勇,为保障前线的弹药、粮食供应和伤员后送作出了突出贡献,荣立一等功。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不久,王仁山所在汽车团抽组两个连,前往辽宁沈阳接装苏联援助的嘎斯牌卡车。到了10月份,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入朝参战,王仁山被编入汽车暂编一团,开赴朝鲜。“进入朝鲜后,第一次和美国飞机遭遇时,敌军在山那边扔了几个照明弹,我军这边就下令汽车停止前进,驾驶员就近跳进路边坑中隐蔽。当我们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时,下边就有干部让我们别说话,怕被飞机上的人听见。其实现在想起来,当时飞机离我们那么远,根本就构不成威胁,当时的种种举动说明我们很缺乏跟敌人斗智斗勇的经验。”王仁山老人说道。
虽然第一次遭遇美军飞机是有惊无险,但随着战争进入白热化,美军飞机对志愿军后勤线的绞杀越发残酷。王仁山回忆,美军经常以少量多批次的战斗轰炸机,依山傍道,昼夜不停地超低空搜索扫射,不放过一人一车,甚至一缕炊烟。
“即使在夜晚,天上的美国飞机也会打照明弹,来对运输线进行扫射轰炸。有时候,地面上还有特务发信号弹,为美军指引目标。总地来说,美军飞机还是很厉害的,炮弹打得又准又狠。我们一个汽车连大概有40多辆车。”王仁山老人说道,“有一次,我在华川休整时,战友告诉我,现在我们的车最多也就七八辆。这些损失中,有一部分是在运输中被打掉的,还有一部分就是,虽然已经停车伪装了,但还是被发现打掉了,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由于敌机的狂轰滥炸,为了抢时间、争效率,尽量减少损失,王仁山和战友们把汽车运输工作转入到了夜间进行。但有时候,为了能尽快将急需物资送到前线,也只能不分昼夜在枪林弹雨中赶路,王仁山就曾遇到过好几次独自和敌机周旋的惊险时刻。
“有一次是开车过一座山。刚上山时,天还没有亮,我想,等下山以后再伪装车辆也来得及。没想到在下山途中,远处天空已经发白、亮了,美军飞机很快就飞来了,我就绕着山躲飞机。飞机朝我扫射、扔炸弹,我就开着车转向山的背面,等飞机绕到山后时,我就又躲到山的前面了。周旋几次后,我开着车下了山。山脚下,防空哨兵早就在等着我了,马上引导我将汽车驶离公路,藏到旁边的树林中。”王仁山老人回忆道。
后来,执行一次夜间运输任务时,在“三八线”附近的铁原,王仁山再一次直接遭遇了美国飞机。“其实,我这个车已经刷上了石灰,上面还盖了白布,伪装效果应该是不错的,但是那天晚上月亮太亮了,光线太好,公路上的两条车轱辘的印子十分明显。汽车在马路上一跑,美军飞机就发现了。当时我听到飞机声音了,感觉天空中有一个黑的铁块,呼啸着冲了过来。咣当一声响,一排子弹打在离我车大概4米左右的位置,我都能清楚地看见马路上‘咚咚’蹦起来的沙土。幸好又遇到我们汽车兵的好战友—防空哨兵,他带着我们将汽车开到了不远处的树林,又救了我一命。”直面生死,王仁山和战友们从不畏惧。他说,作为汽车兵,自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完成好任务,突破封锁线,给前线送去弹药、粮食、被服和药品。
2010年,王仁山作为抗美援朝老战士访问团的一员,再次踏上朝鲜那片战斗过的土地。当老人站在志愿军陵园墓碑前,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姓名,想起昔日战友的音容笑貌,不禁热泪盈眶。王仁山哽咽地说道:“希望他们好好地安息吧。现在已经不是1950年了,现在国家强大了、富裕了,军队建设也现代化了。我也教育子女不要忘记过去那段历史。”
王仁山退休回到地方后,军休所对他关怀备至。他时常参加军休所组织的各项活动,政治学习,听时事形势报告,老年大学举办书法、摄影、诗词众多学习班,还积极参加门球比赛,并多次获得奖杯。如今,虽然已经年过九旬,但王仁山老人依然爱读书看报,关注国防和军队建设。王仁山老人说,希望新一代青年官兵要了解我军战史,继承光荣传统,在未来战争中“能打仗、打胜仗”!(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