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茂,1932年出生,江苏常州人,坦克电气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教授。40余年从事坦克电气自动化工程研究,通过自主创新,提出现代坦克炮控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控制方法,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坦克电驱动系统原理样车,率先开展全电战斗车辆技术的研究,身患癌症后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科学研究,被誉为“钢铁战士”。
本报讯 一提到坦克,90岁的臧克茂瘦削的身体里爆发出的能量气冲霄汉。上世纪80年代,我军主战坦克炮控系统因瞄准时间长、射击精度低,性能一直落后于世界水平。正是臧克茂的研究成果,使坦克的火炮瞄准时间缩短了47%,命中率提高35%。而他的铁甲人生也充满了挑战与传奇。
实现入伍、入党双重心愿
1955年,臧克茂院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他在分配志愿书上只写了一句话—“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他说:“年轻人都想进步,我是班长,要带一个头,当时有一股革命热情,希望能做出成绩。”
臧克茂院士被分配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的正是自己的“老本行”电机专业。由于表现突出,他入职第二年便实现了入伍、入党的双重心愿。
臧克茂院士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书11年,1966年哈军工整体撤编,他和战友们集体转业,随后被安排到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工作。在那里,他曾为我国第一艘潜艇设计改造推进电机,曾到大连造船厂给工人们授课,这一干又是13年。
再穿军装与坦克结下不解之缘
47岁的臧克茂不成想,自己有生之年还会再穿回军装。1979年,在得知国家恢复军事院校招生时,他毫不犹豫,主动报名参军,成为了装甲兵工程学院也就是现在的陆军装甲兵学院的教员。
从电机到船舶再到坦克,臧克茂似乎习惯了挑战,习惯了从头开始,但唯一不变的是绝不服输的性格。他到陆军装甲兵学院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教授刚开设的新课,也因此开始了他和坦克的缘分。
臧克茂一边教学一边搞科研,每一个难关背后都是西方军事强国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
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坦克射击精度大幅提高
“坦克上面用的是蓄电池,使用直流电存在一些缺点,如电机比较大,容易发生故障,还容易产生火花、受到电磁干扰等。所以要用交流电来控制电机,它的体积小,可靠性好,不容易出问题。”臧克茂想到了当时其他国家用在风力发电、电机调速等领域的一种脉冲宽度调制(PWM)技术,他大胆地将这项技术应用在了坦克的炮塔上。试验成功的喜悦还没来得及庆祝,新的问题又出现了。PWM技术应用装置太大,根本放不进59式坦克中。
臧克茂尝试突破传统,把PWM的体积缩小。1995年,我国第一台PWM炮控装置研制成功,两年后正式列装,我国主战坦克终于在瞄准时间和打击精度上有了大幅提高。然而此时,很多人并不知道,臧克茂院士已经患膀胱癌四年多了。
抗癌32年 科研之路没有按下暂停键
本就喜欢“抢时间”搞科研的他从此开始了一场真正与时间的赛跑。为了拼一下,臧克茂选择向周围人隐瞒病情,一边搞科研、上课,一边自己偷着去医院治疗。有人问起,便谎称自己去看胃病。有一段时间,因为小便失禁,上课前他从来不敢喝水,下课后赶紧回家换裤子。
癌症诊断并没有让臧克茂院士的人生按下暂停键,之后近30年时间里,他又陆续攻克诸多技术壁垒,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几代主战坦克。他还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多台性能各异的装甲装备电驱动样车,提出了“全电化陆战平台概念内涵与技术体系”。有了这项技术的支持,未来我国的主战坦克可能会配备火力更强的电磁炮,并将坦克的噪声和热信号降到最低。
年过九旬,臧克茂每天8点半还是会去上班,他希望早日建成装甲车辆电传动技术重点实验室。每次在院内人们总能看到臧克茂院士一个人步履蹒跚地散步,拎着一个小兜,很多年轻人总想上前帮助臧克茂院士拎包送他一段,但是他总是果断地拒绝,说道:“不要剥夺我自己动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