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马德君,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教师,北京市教育学会成员,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学生喜爱的班主任”“北京市骨干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马德君一直任教两个班的数学课,并担任班主任和年级主任等工作。他始终坚守诺言,在教学一线,不断更新学术视野和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真正做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每一个学生既是学员
又是“导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马德君针对个性化学生较多、学习习惯较差等现状,积极带领老师们实践研究,创建了“三走”互助学习,即“走组”“走教”“走学”。课堂中,每一个学生既是学员又是“导师”,可以随时走动、发言、互助。在此环境下,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也提高了综合素养。
建班初期,为尽快提高学生间的认同感,组织开展“三认同、一遇见”等系列活动,即认同自我、认同小组、认同班级,“遇见”温暖,用温暖的正能量改变学生的思想,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进入初二以后,学生的心理表现具有不稳定性,并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上,他把“仁爱”作为主题,开展“三个一、两感恩”系列活动。
班级还建立了“12346”班级自主管理网络以及评价机制,即1个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2个管理团队(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和班本团队),3个育人共同体(师生共同体、生生共同体、家校共同体),4个评价机制(值日班长管理制度、互助学习评价制度、小组管理制度、班级常规评价制度),6个学会(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演讲、学会质疑、学会创新)。在学习上,采取了“1+1+2”导学互助制度,每个小组都配备一名学生导师,小组学员双向选择一位学科导师和两个互助者,组成“1+2”导学互助小组。
班级课堂向家长
常态化开放
马德君组织成立了由任课教师、学生共同体和家委会参与的“家校协同”的育人网络。班级课堂向家长常态化开放,每天邀请2—3名家长进班听课,提出合理化建议,还同步开展了班主任进班陪伴学生的活动。
在班级工作中,马德君始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也被学生亲切地称呼为“马爹”。
晓红(化名)进入初一后,变得非常抑郁。为调节其心态,马德君通过“一聊天、两辅导、两家访、多发现”帮助她——每天一次30分钟的聊天,沟通思想、疏导情绪;每天两次辅导,用课余时间给她辅导学科知识,让她试着给其他同学讲题;每周两次与家长沟通,及时反馈孩子在学校表现与进步;每周发现更多的“闪光点”进行表扬,结合她的兴趣爱好,推荐她进入班级宣传小组,培养她的自信心。慢慢地,晓红变得快乐、自信,学习也有了进步。
青年教师也是他的“学生”
马德君依托班主任工作坊、“国培计划”等平台,带领青年教师进行实践研究。他指导的各学校青年教师中,有10多位青年教师获得区级骨干教师或骨干班主任,有8人被聘为“国培计划”青海培训导师……
近年来,马德君积极参加全国“教育扶贫”项目,被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聘为“国培计划”送教下乡课程指导专家。2020年,马德君参加了青海省玉树市囊谦县教育扶贫工作。由于路况较差与缺氧,他的身体出现了严重不适,晚上发烧到40多度。第二天,他仍然走进培训会场,并坚持站着给老师们讲课和互动,收到与会300多位教师的广泛好评。
作为丰台区首批名师直播讲堂主讲教师,马德君在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在线研修平台执教四场线上直播讲堂,还参加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义务在线辅导北京郊区的学生。
(丰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