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丰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自1996年结对以来,携手走过28个春秋。近年来,两地不断探索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作模式,谱写了京蒙协作的新篇章。9月18日至20日,丰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跟随丰台区发展改革委奔赴林西县,深入衡惠无忧(林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内蒙古伊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赤峰月盛斋精深加工基地和大营子乡等地进行实地探访,聚焦“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劳务协作提升”四项行动,实地感受两地协作丰硕成果。
●在丰台区的支持下,建成8000平方米的气调保鲜库和6000平方米的果蔬深加工厂房,单批次储果能力达6000吨,年可加工鲜果500吨,蔬菜1500吨
●新城子镇有锦秀海棠、安国梨等经济林4万余亩,年产鲜果3万吨,总产值达9000万元
本报讯(记者 赵智和 付善元)牛声“哞哞”,牧歌悠扬。秋天清晨,林西县统部镇北方肉牛活畜交易集散地,一车车肉牛从这里运到天南海北;在新城子镇“林果+中草药”产业园,果农们忙着分拣采摘的鲜果,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在十二吐乡苏泗汰村食用菌基地,泥土气息和菌菇的芳香扑面而来,一朵朵“小伞”模样的香菇从菌床中探出了头。
科技赋能助统部镇肉牛产业升级
林西县,素有“肉牛之乡”的美誉,养殖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享誉大江南北的北方活畜交易市场就坐落于此。
历经20余年的发展,北方活畜交易市场已辐射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等10多个省市,吸纳周边80多个乡镇苏木的6000余户商贩和农牧民进场交易,年交易肉牛等大型活畜30万头,交易额达35亿元,成为集交易、中转、储运、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中国北方肉牛集散地。市场持续繁荣离不开产业升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提升肉牛品质,林西县寻求新的发展动力。
变化,源自京蒙协作技术赋能带来的产业进步。
作为丰台区京蒙协作重点帮扶项目,林西县肉牛改良繁育示范园区孕育而生。在资金支持下,园区进行智能设备“全面武装”。自2023年6月开始,园区共将300枚健康的胚胎分三批移植到300头本土受体母牛体内,通过“借腹怀胎”,培育本地纯种西门塔尔肉牛核心群。园区内智能饲喂机器人、推料机器人能够更准时、更精准将配方饲料投喂给肉牛,为品种改良顺利实施提供支撑。目前,第三批西门塔尔纯种牛已经出生,“第三批种牛比之前的品种更好,个头大,花色好,看着跟‘小老虎’一样。”园区负责人韩立智看着活泼的小牛犊,难掩激动之情,“正是有了丰台区的支持,这里的肉牛产业才能迈上了新台阶。”
在北方活畜交易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经纪人,见证了市场的发展。“过去几年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软硬件水平都得到大幅提升,市场交易和辐射带动能力更强了。”权威经纪人老褚说道。
肉牛产业发展红利也惠及广大农户。统部镇通过扩大优质基础母牛群,提高养殖户养殖效益,降低养殖风险,引导养殖户走精养精育的路子。全镇70%以上的农户在种、养、加、销以及三产服务等围绕肉牛产业的各环节中享受到发展红利。截至2023年,全镇建成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小区9个,其中万头养殖小区2个,培育精养精育示范户200余户,实现“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的几何裂变。
2023年,全镇完成冻精冷配2.1万枚,本土培育纯种西门塔尔肉牛80余头,西门塔尔三代以上肉牛占全镇肉牛总量的46%,统部镇逐步实现了由“数量型”肉牛养殖大镇向“质量型、效益型”肉牛产业强镇转变。
韩立智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胚胎生产,提升胚胎移植的受孕率,让广大养殖户能用得起、用得好西门塔尔纯种牛繁育技术。”小小牛犊承载着百姓的致富梦想,也成为京蒙协作的生动实践。未来,两地将继续携手,共同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下转03版) (上接01版)
新城子镇走出 “林果+中草药”发展之路
林西县地处大兴安岭南段,境内石质山区面积广阔,平均坡度在25度以上,具备孕育内蒙古野果的地理优势。近年来,林西县新城子镇依托得天独厚的优势,高度重视林果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林果产业、林下药材、林下育菌等复合型林下发展模式,并打造新城子镇“林果+中草药”产业园。
在林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储存难、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在丰台区京蒙帮扶资金的支持下,建成8000平方米的气调保鲜库和6000平方米的果蔬深加工厂房,单批次储果能力达6000吨,年可加工鲜果500吨,蔬菜1500吨。
走进气调保鲜库,一股果香扑面而来,一排排苹果筐整齐码放。气调保鲜库共有40间库房,如果堆满的话,每一间可容纳4000筐苹果。在果蔬深加工厂房,一颗颗小红果经过去核、切片、清洗、分拣、速冻、干燥等工序后,变成了无添加的冻干果脆。“有了这个气调保鲜库,咱的苹果可以储存更长时间。而通过深加工,能够大大提升产品附加值,再也不用担心卖不上好价钱了。”产业园负责人说道。
目前,新城子镇有吉红123小苹果、锦秀海棠、安国梨等经济林4万余亩,年产鲜果3万吨,总产值达9000万元。当地还形成了5个生态经济林产业园区,覆盖8个行政村、4000个农户,果树进入盛果期,亩收入稳定在4000元左右。
林上有果,林下有药。在稳定发展林果产业的基础上,新城子镇适度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其中在京蒙帮扶资金下建成选加工车间、晾晒交易中心,集产品展示、线上线下交易、晾晒分拣、初加工、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为药农提供了一站式服务。据了解,新城子镇“林果+中草药”产业园采用“村党总支+合作社+市场+订单”的模式运营,以果蔬和中药材营销企业示范带动,村级党组织联动引领,合作社签订订单,农户参与受益,拓宽了果农、药农的增收渠道。
“有了北京的支持,产业园发展得更快了!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托京蒙协作机制,完善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品牌,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新城子镇党委书记武利说。
十二吐乡小菌菇
孕育致富新希望
“自从开始在食用菌基地工作,不仅学到了种菇技术,收入也稳定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在十二吐乡苏泗汰村,一朵朵小小的香菇正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活,张秀玲就是其中之一。
早上,张秀玲和采菇女工拿起筐子,穿梭在菌菇架之间,手指上下翻飞,熟稔又麻利。从制作菌棒到菌菇采收,她们每天都有活干,每天都有收入。“一天有二百块钱,工作还不累,挺好!”张秀玲笑着说。
作为丰台区京蒙协作重点帮扶项目,2023年4月,总投资3000万元的苏泗汰村食用菌基地正式开工建设。政府和企业按照1:1的比例共同出资,建成了170栋双层出菇棚、3栋发菌棚,并引进了日产4万棒菌棒的生产线,同时配套建设了800平方米的保鲜库和1000平方米的菌棒生产车间等基础设施。
记者了解到,每一株菌棒可以出7茬菌菇,菌菇农业产值可达到4000余万元,每年为苏泗汰村、乌兰沟村集体经济增收80余万元。“目前已经是菌棒的最后一茬,我们正在为明年生产做准备。”企业负责人介绍,2024年,基地利用京蒙帮扶资金324万元,计划新建30栋发菌棚和10栋晾晒棚,结合企业的配套建设,将菌棒装载总量扩至200万棒,产值和带动效益将实现倍增。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发菌棚不远处,还有菌菇深加工厂房,对新鲜采摘的香菇进行清洗、切片、烘干等处理,做出菌菇干、调料等制品。目前,十二吐乡的食用菌产业已经形成了集菌棒生产、菌菇种植、冷藏烘干、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十二吐乡党委书记李宇楠表示:“在京蒙协作的助力下,我们将做好食用菌产业这篇文章,不断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