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刘苏雅 王海欣 实习记者 袁阳 周南)近日,记者探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作为天坛智能医工产业园的核心区域,这里展示着众多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在展示区内,脑机AI鼠标、脑机接口正念冥想、脑机接口专注力训练系统等非植入式可穿戴设备映入眼帘,展示了智能医工技术的最新应用成果。
脑机接口多种技术路线研发稳步推进
在展示区的一角,一位头戴脑电信息采集帽、穿戴着机械手外骨骼、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是孙鑫(化名),曾一度病危,经过救治虽脱离了生命危险,却留下了右侧肢体偏瘫的后遗症。借助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孙鑫的康复之路有了助推器。
“大约30%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患者的运动神经环路损伤后,常规的康复手段只能恢复部分功能,而脑机接口技术能跨越患者自身受损的神经,实现功能替代。”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主任医师杨艺介绍,通过脑电信号指令,患者可以“指挥”机械手臂运动。经过近一年的训练,孙鑫的右手功能已基本恢复,如今他已重回工作岗位。
除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外,天坛医院还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开展侵入式智能脑机系统的临床研究。“通过高密度、柔性的电极,‘北脑一号’可以与脑组织共形接触,高精度采集脑电信号。”芯智达业务发展总监李园介绍,目前,在该技术上已经与天坛医院深度合作,布局了6项临床研究。而“北脑二号”则采用了无线全植入的高通道、高性能脑机接口系统,已经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取得了关键指标国际领先的成果。
如今,脑机接口已经成为未来神经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手段。两枚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处理器植入高位截瘫患者的颅骨中,可以实现脑机接口通信;患者用“想象力”控制屏幕上的光标,即可书写汉字,实现静默通信……杨艺介绍,在天坛医院,脑机接口的多种技术路线研发正同步推进,未来将造福广大患者。
一大批智能医工项目和企业加速涌入
目前,丰台区已经梳理出80余项高价值成果项目,正在推进概念验证和技术孵化工作。同时,正在积极支持天坛医院就近布局建设脑健康中心、核磁影像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放大天坛医院的科技创新和临床服务效能。
丰台区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全区拥有天坛医院、佑安医院等8家三甲医院和15家三级医院,1家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神经、脑科学等14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这些机构集聚了一批院士专家和“科技新星”。为丰台区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目前,全区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约500亿元,上市企业4家、规上企业160家、医药健康初创企业200多家。
为进一步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丰台区不仅提供了高品质的产业空间,还强化了功能区布局。通过建立联席工作机制,区街村三级联动,构建起精准有效的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体系,形成“区院协调、院企联动”的成果转化和硬科技企业培育新模式,打造良好产业创新生态。
“未来,丰台区将聚焦脑科学和脑机接口、数字医学等细分赛道,携手首医大、天坛医院等高水平科研创新和临床机构,加快建设天坛智能医工产业园,推动成果转化、加速企业培育、构建创新生态,在全市率先探索构建以高水平研究型医院为核心、‘从临床到临床’的未来产业集群培育新机制、新模式,为北京科创中心建设和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丰台力量。”丰台区科信局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