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蒲长廷)从手册到地图,从舞台到城市,丰台区“行走的思政课”打破了课堂的围墙。在这里,历史文物“开口说话”,科技展馆“传递精神”,学生在“行万里路”中完成价值观的塑造。3月18日,“思政铸魂 实践育人——2025年丰台区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交流研讨会”在丰台区档案馆召开。会上发布了“行走的思政课”研究成果,“行走的思政课”路线升级为10条,累计发布11本《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手册》,涵盖红色教育、科技文化、劳动实践等,年均覆盖师生10万余人次。
行走的课堂
从“单向灌输”到“三维浸润”
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舞台上,中国教科院丰台实验学校学生演绎的话剧《红岩》片段《交锋》,铿锵的台词与激昂的配乐交织,将观众带回烽火岁月。台下,来自全区的各中小学党政一把手、道德与法治及思想政治教研员和教师、丰台区大思政共同体成员们手持《丰台区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手册》,翻阅着新设计的“南中轴之生态”路线图,低声讨论着即将启程的生态环保主题研学。
“同学们,眼前的辽金城垣遗址不仅是砖石,更是民族交融的密码。”3月的阳光下,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内,丰台区第五小学科丰分校的教师李景怡的讲解声刚落,十几名学生便围住展柜中的“铜坐龙”,对照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手册里的任务单,讨论起宋辽时期的榷场贸易。不远处,几名学生正用短视频记录遗址中“水”的印记故事,探究水关木桩、衬石枋、石板之间是怎样密切相连的。这是丰台区“行走的思政课”的寻常一幕,也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破壁求变的生动切片。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院长钟灵在发布《行走的思政课》5年研究成果时,展示了一组数据:从9条路线扩展到10条主题实践“长廊”,从5大主题延展至7大育人维度,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学段、贯通全链条的实践育人体系,全区累计发布11本实践手册,构建起覆盖大中小学的“点、线、面、体”系统联动的育人格局。
传统思政课堂的“痛点”,在丰台区被转化为改革的起点。“过去的思政课大多是教师‘单向灌输’,我们就让教育发生在历史现场、城市肌理中‘三维浸润’。”丰台区教委副主任曲兆军介绍,区域统筹红色资源、科技场馆、历史遗迹、文化地标等在地资源,通过“场景激活—任务驱动—反思内化—行动延伸”的实践路径,创新形成了“行走+跨学科”的学习体系。
跨界的融合
当思政课遇见跨学科
让育人链条“通”起来
“在凉水河畔测算生态数据时,物理原理成了理解‘绿水青山’的密码。”北京十一学校丰台中学李苗苗老师展示的学生研学报告,让观众眼前一亮。报告中,学生基于连通器原理与能量守恒定律,设计多层级水生态模拟装置,在实践中领悟——“生态平衡不是静止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同”。思政课的“盐”悄然融入了学科教育的“汤”。
这样的跨界融合已成为丰台大中小学的常态。在纪家庙小学的教学植物园内,改造植物园项目时种下的种子盲盒已经枝繁叶茂。“种下未知的种子,观察生命的力量;设计植物功能分区,感受科学创新的责任——这都是思政的延伸。”孙薇老师的话揭开了教学改革的底层逻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宇宏教授点评时感慨:“当思政课打破40分钟的时空结界,教育便有了无限可能。跨课程及课程集群融汇,大中小一体化融通,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以前学历史靠背诵,现在我们是历史的‘路演者’!”丰台区太平桥学校的学生们在表演完《卢沟晓月 烽火长歌》后感慨道。学校将戏剧融入思政教育,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挖掘历史细节,让思政课从“说教”变为“共情”。手册将思政要素分解为“发现—探究—创造”三级目标:在莲花池公园辨识辽南京城水系,是地理与历史的跨界;在北京汽车博物馆设计未来交通方案,需调用工程与社会思维。最特别的当数“城市路演者”——学生需要完成“抗战遗址讲解30分钟”“制作文化传播短视频”等任务。活动现场,丰台区第五小学科丰分校6名学生现场讲述,通过化身“丰台文旅推介官”,串联起丽泽金融商务区古今发展脉络。东高地第三小学的学生曾凭借对中国航天博物馆的深度调研,将“最难讲”的科技史转化为“最精彩”的实践成果。
共生的生态
教育生态圈赋能成长
让育人力量“聚”起来
行走课堂的背后,是多方共建的“育人共同体”。中国评剧院和北京京剧院教授团队指导课程开发,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为“小企业家”们办理创业公司,甚至连社区老党员都成了“行走导师”。
这种资源融通在2024年结出硕果:从2021年首批发布的9条精华路线,到2024年新增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绿色发展路线,这条“教育动脉”不断延伸。“地图”上,“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辽金城垣遗址博物馆与丽泽金融商务区比邻,“科技与人文共生”的中国航天博物馆与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联动,形成“一景一主题、一线一精神”的立体网络。据统计,全区10万余名师生通过这张“地图”,在“行走”中触摸城市脉络。
这张“地图”,折射出丰台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深层逻辑:档案馆成为历史教育的实景课堂,科技园区化作创新思维的试验场,就连社区菜市场的物价调研也成了经济学启蒙的切口。“行走的思政课”通过构建“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推进资源的融通、课程的共建、场景的创新等,将社会大课堂作为区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区域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
“开门办思政,关键在资源的价值共生。”钟灵以丰台区档案馆为例,这座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珍藏的地方志、老照片被转化为百余个思政教学案例。这种“资源活化”正是丰台实践育人的精髓——让历史说话,让土地育人。